元朝货币制度,以行用宝钞为主,但也少量铸行金属钱币。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元武宗海山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小平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笔者之前博展过)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
《大元通宝》钱,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至大通宝》元武宗海山,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铸。下面笔者展示一枚汉文《大元通宝》和一枚汉文《至大通宝》小平钱。
《大元通宝》小平 钱,直径25。6毫米,重4·9克。
《至大通宝》小平钱,直径25毫米,重4·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