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钱币文化的开篇,战国系列刀币《羊字、六字 、大字》尖首刀

标签:
文化收藏 |
尖首刀币,是中国刀币中最早的一种形态,为我国刀币之鼻祖。据考,自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先后铸行过尖首刀币的国家和部族就有燕国、鲜虞、中山、山戎、齐国等5国。由于尖首刀币的铸主、时间不同,所以其形制也有一定的差异。从目前出土的不同类型尖首刀币形制分析,鲜虞所铸的尖首刀币体形较大,时代较早。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50年一前480年)石家庄中北部为鲜虞属地,鲜虞国是山狄族为主体建立的部族联合体。春秋时期,在古黄河中下游北部的戎、狄等少数民族,以游牧或畜牧为主的区域内,一种日常使用的青铜工具—削(即小刀),逐步转化为交换媒介,进人实物货币领域,而后又演变为刀削形态的青铜铸币—尖首刀币。其币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币之名,源于清代李佐贤《古泉汇》,因其“刀形上锐,故以尖首刀名之”其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古代燕国的境内,故大多数学者现仍将其定为燕地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