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刀币《即墨之法化》五字刀珍赏
《节墨之法化》被称为“五字刀”: 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年)齐邑节墨所铸刀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节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齐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现传世的“即墨刀”有两种,大型的长17厘米,宽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年代较晚,长14-16厘米,宽2.0-2.3厘米,重33-35.5克。它们的制作都十分精整。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节墨之法化》“五字刀”,为齐化刀中最早出现的大刀。
《即墨之法化》铸制背景:春秋末期,齐国还在姜氏公室时代,“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齐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
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大部分纪1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单字,齐法化3字刀有纪“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见纪“大行”、“法甘”、“安邦”等双字,所有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条横纹和1个十字星纹,还有的刀币背面只有符号,没有文字,对这些背字和符号,具有让人难以释意的神秘色彩。《节墨之法化》五字刀,因铸地、流通地域性强,年代久远,遗存出土不多,南北泉家趋之若鹜,视为珍品。
今笔者博展之品是一把《节墨之法化》五字刀,此刀生坑而出,孔雀蓝锈裹身,莽苍入骨;观其铸体,尽管美绣披身,仍可察其边廓深竣,地章平整,刀型精致,文字笔划舒展有度,笔力劲道美感十足;刀体铸制、铸相,时代气息彰显,此《节墨之法化》五字刀,实为齐大刀开门品貌无疑。
此刀长167毫米,重52、4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