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9月19日石砭峪穿越沣峪

(2015-09-19 22:06:53)
标签:

旅游

骑车

分类: 17年骑行中国

2015919日星期六

 

里程100

 

秦岭的石砭峪穿越沣峪,从百度地图上看,显示有一条路。但是西安车友走过的很少,看过几个帖子,需要扛车和推车,但从图片反馈的信息和路况,似乎并不难走。经过我们的验证,这条路还是有一定难度,难度并不在于里程,因为推车和扛车路段总共就几公里。在我看来,这条路难度在于小路不易辨认,容易迷路,荒山野岭中也没人可以问路,走错几次之后,大部分只能无功而返。我们今天运气很好,在几个关键的岔路口碰见打栗子的母子三人,总算坚定信心,最终走出丛林,成功穿越。

http://s12/mw690/005QgPj5zy6VyQ3x3on9b&690

沿着长安大道一路往南,到环山路。然后进入峪口,左转不久可以看到石砭峪的指示牌,进去上石砭峪水库大坝的两公里坡度比较陡,过水库大坝之后,到青岔的8公里路况就平缓多了。以至于到青岔的时候,我都怀疑是否真的到了,直到手机地图确认才意识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穿越的起点。

青岔是个住着几十户人的村庄。当时看时间还早,我就很想坚持把石砭峪爬完--直到水泥路尽头。这样就有幸看到了西康高速上的终南山隧道北段,这是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长18公里。不过再往上走了一点,问了问,离水泥路尽头还有6公里,就作罢了。


石砭峪河水真清。
http://s1/mw690/005QgPj5zy6VyQ9X7IA20&690

http://s6/mw690/005QgPj5zy6VyQaBvWRb5&690
水库大坝。
http://s9/mw690/005QgPj5zy6VyQbMrfGe8&690
这条路有几个隧道,比较黑,尽量带手电筒。
http://s2/mw690/005QgPj5zy6VyQcurK1e1&690
石砭峪水库
http://s14/mw690/005QgPj5zy6VySeeUGxdd&690


http://s11/mw690/005QgPj5zy6VyQgU9Oa0a&690

http://s6/mw690/005QgPj5zy6VyQiucy925&690
终南山隧道口。
http://s11/mw690/005QgPj5zy6VyQkSGYW7a&690

http://s4/mw690/005QgPj5zy6VyQlD7zR63&690

http://s6/mw690/005QgPj5zy6VyQmBnX765&690

http://s5/mw690/005QgPj5zy6VyQneFj6c4&690
养蜂人。http://s1/mw690/005QgPj5zy6VyQpuLRec0&690



从青岔村过铁路涵洞,一条两三米的土石路,非常适合山地车。不过坡度有点狠,一般实力恐怕很难骑上去,只能推一半。

到一个村庄,村民听说我们要穿越去沣峪,都直摇头。给我们的行为赋予了一个新词“浪山”,大概就是在山里浪的意思吧。问路的时候,有一个村民直截了当地说:这条路现在上面长满野草,已经没法穿过去了。前一段曾经走过很多车友,上去之后都又下来了。这个消息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也就从那里开始,路面变得很窄了,就是两脚宽。坡度渐陡,杂草渐密。最后一个房子,碰见母子三人打栗子。问路,他们说一般爬到垭口需要1个小时,这个信息一度让我们很受鼓舞。

勉强往上走了几百米,起初还有人类的踏足的痕迹,后来就压根没路了。都是茂密的森林,往上步行探了一段,确实不像有人踩过的痕迹。这个时候冷静分析了一下,认为走错了,因为如果这么难走,别人的攻略显然不会漏记这样高难度的场景。但是如果说走错了,可几百米前的当地人就是这么指的呀!难道她们骗我们了?

只能原路退回,然后又碰见母子三人,那个大姐见我们下来,第一句就是:你们刚才走错了。要从那个地方怪。

顺着她指的路,确实发现一条不起眼的路,可我们哪会知道呢。于是打起精神,振作起来继续扛车。

又是几百米之后,发现又没路了,这次有些恼火了。经过这么两次折腾,大家都很受挫折,这个时候,已经有退堂鼓的打算了。

又返回,又碰见母子仨。说我们又走错了,应该从大石头那里往山上拐,而不是我们走的直行路线。

仔细看,我们刚才的选择也没错,因为是直行,而且路面看起来更宽,谁能知道后来竟然没路了,而那条看起来很窄的路才是正路?

不过我往前勘测了一下,更窄的路确实更像经常有人踩过,比较成熟。

那个时候已经中午一点多了,我们休息了十几分钟,补充了一些营养。这个时候大家商议:如果前面再走错一次,我们必然崩溃了。不如请他们中那个小男孩给带个路,给他一点钱。

那个时候母子仨已经下山了,我赶紧去追。结果追了很久没见,一直到了第一次见他们的房子,还是没人。只好返回,边走边喊:拾栗子的大姐,还在吗?

总算又找到他们,我说明意图,把我们带到垭口,给100元。因为他说过一个小时能上去,往返两个小时,100元,应该是对得起他的。

那个大姐其实很心动,但小男孩不干。这是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妹妹十二三岁,我又不好意思让她去,只好硬着头皮请大姐去。大姐说她一个人害怕,山上有狗熊,她开始说服那个小姑娘给她作伴,但小姑娘也明确拒绝了。

结果很无奈。不过小男孩告诉我:往上就这一条路了,并且告诉我这条路是沿着山腰走,不久就是下坡。大约四十分钟后,有一个三岔口,是路上唯一的岔口,选择右面就对了。

既然如此,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

http://s5/mw690/005QgPj5zy6VyQE9CuMc4&690



http://s1/mw690/005QgPj5zy6VyQGGfJe00&690

http://s8/mw690/005QgPj5zy6VyQKa4tN57&690



http://s6/mw690/005QgPj5zy6VyQLhWE585&690

http://s16/mw690/005QgPj5zy6VyQNpB6vef&690

http://s6/mw690/005QgPj5zy6VyQOrFQh15&690

http://s4/mw690/005QgPj5zy6VyQPxpSP53&690

http://s10/mw690/005QgPj5zy6VyQSicM929&690

http://s16/mw690/005QgPj5zy6VyQSN2iPef&690

http://s15/mw690/005QgPj5zy6VyQVvzJ48e&690

http://s4/mw690/005QgPj5zy6VyQWgxYDd3&690
这是穿越到佘家村前最后一个房子。背后的山很高,庆幸的并不爬这山,而是绕着山腰走。也就从这里,路很难走了。http://s7/mw690/005QgPj5zy6VySnDQqyb6&690

http://s14/mw690/005QgPj5zy6VyQWPZz7fd&690

http://s10/mw690/005QgPj5zy6VyQY5wY929&690

http://s11/mw690/005QgPj5zy6VyQZznn42a&690



往上的路,就完全是密林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倒是碰见了一群野鸡,几个小松鼠。

路看来是走对了,虽然很艰难,但确实是一条很清晰的林间小道。大部分路段推着很舒服(当然是相对的,只是相对刚才走错路的艰难)。只有几个地段有点危险,稍微小心些,就可以通过。

唯一让人心理不踏实的是:不知道多久才能穿出去!有一次转了个弯,突然见到阳光赵金玲,瞬间感觉看到了希望。但后来又进入了昏暗的密林。

终于,走上了山脊,光线好了很多。心情大好。不久就看到了三岔口,只是那个三岔口其实是四岔,我们分析了一下,果断选择了最右边那天下山路。

下山路是一条沟,沟里还有一些水,走起来不是很顺畅,但因为是下坡,不费体力了,而且,那时候可以基本确认路走对了,出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比较乐观。

路上一度听见前面有人讲话,我跟他俩说了,他俩就开始喊,结果也没回复。搞得我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终于,一个小时多,前面的路很宽了,感觉穿出去了。再往前,就看到了人家,水泥路。问了问,那个地方叫佘家湾,这下心里踏实了,这个地方我昨天看地图时候见到过,是这条穿越路线的空间中点。

从佘家湾到沣峪的喂子坪,大约7公里。一路下坡,十几分钟的事。这个时候就很能理解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出来了!熟悉的沣峪,新铺的柏油路,一路13公里放坡真爽!

 http://s12/mw690/005QgPj5zy6VyRHy8UXeb&690


http://s15/mw690/005QgPj5zy6VyRIbtvgce&690

http://s3/mw690/005QgPj5zy6VyRKuldoe2&690



http://s12/mw690/005QgPj5zy6VyRSOvFxbb&690



http://s14/mw690/005QgPj5zy6VyRWRpBXed&690

http://s1/mw690/005QgPj5zy6VyRY89H270&690



http://s3/mw690/005QgPj5zy6VyS0vfnY52&690



 总结:穿越路线,尽量还是要多做前期工作。比如研究几个帖子,必要时候打印图片,攻略带在身上。因为山上手机没有信号,无法手机导航,定位,这个时候别人帖子中的那些标志性建筑,树木,节点将成为重要信息。第二就是碰见当地人就问,多听几个当地人的描述,越详细越好,然后根据当地人的描述综合判断。很多时候,没有必要理会当地人所谓“很远”、“很难”等描述,因为在他们视阈范围内,十公里就是很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