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王实味的死

2022-06-30 17:56:22

一九四七年七月,山西兴县。一名被押绑的中年知识分子被武装人员押送到破庙后的僻静处,大刀抡起,刀起头落,鲜血狂喷。之后,尸首被扔进一眼枯井,倒入泥土掩盖,从此消失。被杀的人的名字今天已经不为人所知。然而,他的死却开启了一幕悲剧,一幕本世纪下半叶知识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人们以为文革始于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我们却认为,那仅仅是高潮,一切早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那位被杀戮的书生,是前文革时代的祭品。

  他的名字叫王实味。王实味事件发生,开启了现代中国文人受难的历史。余杰先生认为,王实味的被害,是中国前“文革”时代的序幕。因而,王实味是现代中国受难文人的第一个殉难者。在王实味被砍杀的那一刻,他绝对不会知道,在他身后,一个凄惨森严的悲剧将以喜剧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上演。

  王实味,出生于河南一个叫潢川的小城里。1925年夏,他辞去河南邮务生之职,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预科。“五四”运动之后的北京大学,宛如百川归大海,有容乃大。与王实味同班的同学里,有一位也是将在本世纪文化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他就是胡风。一九二六年,王实味在北大四斋创作短篇小说《杨五奶奶》、中篇小说《毁灭的精神》,并向《现代评论》投稿。主编陈西滢读完之后,大加赞赏,破例开出三十元的稿费。在自叙传式的中篇《休息》中,烈焰般的情感与怒涛般的浪潮展露出作者超凡的才华。王实味以稿费维持生活,后来实在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半途休学。此后,他开始大量翻译外国文学名著。数年间,他一共翻译了上百万字,如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哈代的《还乡记》、都德的《萨芙》、霍普特曼的《珊拿的邪教徒》。他的译文别具一格,有著“蓬勃的人性之热与力。”

  一九三七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王实味奔赴延安,延安是那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灯塔与明灯”。他投入到马列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之中,四年内译出两百万字的著作,如《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价格、价值和利润》、两卷半《列宁选集》。由于在文艺和翻译工作上取得突出成就,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随着对经典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延安现实的全面观察,王实味发现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而达到目的?在这样的思路下,尖锐的对立产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体的精神自由为代价?民族的解放、社会的整合是否能与人的解放、国民性的改造统一起来?龙种是何以变成跳蚤的?

  理论家的悲剧缘于理论的尖锐和实践的固执。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开始。这实际上是十五年之后那场规模更大的“阳谋”的预演。二月十七日,王实味在《谷雨》杂志上发表杂文《政治家、艺术家》,接著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野百合花》。他承续了鲁迅“改造灵魂”的思路,以及北大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常与黑暗势力抗战,即使只有自己”。他在天上见到了深渊,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批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坚持艺术家的责任是“揭露一切肮脏和黑暗”,从而与“欣欣向荣”的主潮形成激烈的冲突。

  在《野百合花》一文中,他说,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维他命,缺少配偶、娱乐,领导与群众之间,缺少的是爱;他说,青年并不是娇生惯养,他们敏锐、热情、勇敢,他们的“牢骚”乃是对黑暗的不满和对光明的追求;他又说,承认黑暗的存在而没有去防微杜渐,用“必然性”为自己的错误与现实的黑暗作解脱,这实际上就是助长了黑暗。

  但是,黑暗吞噬了太阳所有的光芒,青春热血的挥洒得来的只是暴风雨般的批判。1942年3月23日,《矢与的》创刊,王实味发表《我对罗迈同志在整风检工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批评》和《感零两则》,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毛看完壁报后说:“思想斗争有了目标了。”

  此时,延安的整风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毛泽东要在党内确立其意识形态的绝对统治权,他要树立一个反面的典型,作为全党全军的批判靶子。王实味的特立独行不幸成为把柄。朋友、战友纷纷变节,大小批判会纷沓而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情况越来越严重,罪名也一步步升级。4月底5月初,康生插手,他不再满足王实味一个“托派分子”的帽子,又开始罗织新的罪名,最后被打成一个“反党五人集团”。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