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解说词台词旁白(第14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标签:
纪录片台词解说词 |
画外音: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每年二月到五月休鱼清漂,是当地渔民自发的大规模行动。这只是今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当中国只用短短40年,就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也积累起来。这40年,也是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不太完善,力度不断加强的40年。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九月,大棚蔬菜秋播的季节,李海涛和邻居准备播种了。
李海涛媳妇:买什么种子。
李海涛:到那再看。拿五袋油菜(种子),油麦菜,生菜,各样拿,种大棚的,各样拿。
延安,黄河中游的塞上咽喉,眼前早已不再是歌中唱的黄土高坡,秃岭荒山。
画外音:这片黄土高原曾是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延安近八成面积水土流失,每年有2.58亿吨泥沙从延安冲入黄河,占到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为了吃饱饭,李海涛他们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死循环。
李海涛:过去下那个暴雨,这水存不住,河里头的水,都冲到马路上来。这是观赏辣子,这是鸡嘴辣子,辣子有五种,俺都能种。现在搞上这大棚以后,四分地,二分地,能收几万块钱,以前那会儿,就是想都没想到嘛。
画外音:有了大棚,李海涛什么都想试着种,这一切源于退耕还林的国策。1997年,延安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开启退耕还林探索,随后陕西、四川、甘肃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揭开了中国退耕还林的序幕,这是迄今为止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绿色革命。具体到康坪村,变化是从仝小林的到来开始的。秋播前仝小林又来指导种植了。
仝小林:20年前那地是在坡上,哪儿还有肥,那根本就没有肥,种多少,是靠天,现在种下去,就高产多了。
画外音:现在一个大棚的收入,比以前种十亩坡耕地还要多,从广种薄收到高效农业,退耕还林20年,李海涛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
仝小林:退耕还林刚开始的时候,农民或多或少有些不理解,在造林的过程中,有偷偷的复垦的,他们认为不种地到时候吃啥。
——1999年“退耕还林 以粮代赈”
全村村民请注意,今天下午发面粉了。
画外音:这是1999年拍摄的影像,“退耕还林
以粮代赈”,黄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200斤,补助现金20元。
一到退耕还林就好了,先是补粮,最后统一就给你补钱了,(一年)五六百元,六七百元。
画外音:20年,4500多亿元的中央投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47亿亩。为生态添绿,为百姓增收,今天,退耕还林工程仍在继续。
像这些长出来的枝,这全部都要去,这些侧枝,全部要去。
画外音:山坡上,今年的修枝补种开始了,这片区域有上世纪50年代飞机播种造林,有40年前种下的三北防护林,还有20年前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种下的林木。不同时期的林子,今天完全连成一个整体。这些遥感图清晰地显示出,延安是3.7万平方公里逐渐变绿的过程,整个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实际上我大学搞论文的时候,就在延安北部搞的,那个时候那个荒凉的情况,就是你的底色就是黄颜色,但是你现在看那个底色,全部都变了,都绿起来了。
注:如需整理全部台词,请通过下方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