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将嫁》的读后感
(2014-12-21 10:57:44)
标签:
情感 |
分类: 杂文.读后感.影评 |
《将嫁》写的是一个古代高级女将领嫁人的故事。
我常常感叹,要是作者写的再好一点就好了。但有那样更好文采的人,却又未必有作者这份心这份情。
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有点短了,且是虎头蛇尾。好比饮酒刚刚有些情趣,酒便没有,兴致不得不戛然而止。别的小说到那个地步,无不铺陈泼墨(好多赚点钱),最起码写写两人的婚后生活嘛,最起码男女主也得并肩辗转面对几个大战场大事件吧?或者其中天伦之乐,闺房逗趣也难免的。虽然那些调情看多了甜腻腻,可现在读者不都好这个么?我窃以为作者也许不屑于如此。
应该说,作者写战争真是大气磅礴,苍凉壮美,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写到后面感情的部分,就相形见绌,有点力不从心了。男女主相处的机会本就少得可怜,见面时又往往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或者欲言又止,要说不说。好在主人公的个性本是寓深情于淡漠,作者的文笔写情自有隐晦之美。算来算去,它便不好,到底感动了我。有的书写得好的,没有写到我心里,也算枉然。我从作者那样平淡隐晦的字里行间,倒也窥见主人公不平静的感情微澜。可见作者倒也是用了十足的心的。
作者叙述的这对恋人,是将军和皇帝。只不过这皇帝不是强势霸道冲动任性的皇帝,这将军又不是把情看得大于一切的女子。本来顺风顺水的事,到这两人面前,真是难上加难。身份在这里不是荣耀,而是无形又沉重的枷锁。总而言之,这两人都太冷静了太理智了。有时我觉得,人没有理智万万不行,但过分的理智,简直是情的大敌。
两人初见时,是在席天暮雪下。一个一无所知,一个精心安排。人还没见到,这个一无所知的她先听到了他的脚步声。那脚步分明轻轻,却仿佛踏在她心上。当时是多么喧闹,她却于这喧闹人世只听见他沙沙的脚步,空谷足音,不过如此。最后的结尾霍时英说:“从我第一眼看到你,从此眼里便只看到你。”通篇她也就说了这么一句情话。其他的时候她全在装傻装无情了。其实,哪怕只是一句情话,对爱她的那个人来说,杀伤力已足够大。
在皇宫御书房的那场君臣对话,真是极其平淡。平淡的是对话,不平静的只有人。一个是书桌后高高在上的年轻皇帝,一个是地砖上卑微惶恐的的四品将领。一个早已仰慕多年,情根深种,恨不相逢未娶时,一个理智世故,从不对人抱有幻想。才刚刚第二次见面,再心深也要言浅。于是皇帝也揣着理智,平淡地一项一项交代公务。交代来交代去,公务总有交代完的时候。那一刻的时光,他多希望它不逝去。那么,再多说几句吧。说什么,才不显得突兀?想着她要去打多么危险的仗,想着自己多么难过不舍,于是叫她保重,她便答一声是,再叫她一定平安回来,她便又应一声是,再说朕等你回来,她便又应一声是,不忘顺便客套一句。他说的何其艰难断续,直至微不可闻。她应得何其恭敬客套,头都不敢抬,汗流浃背。这位年轻帝王的心,此时正如深山夕照深秋雨。只不过,没有人看见幽暗浓密的深山老林里这一抹金黄又无言的夕晖,也没有人去听深秋寒夜中那轻微滴答又连绵不断的雨滴。他心倾神往的这位女臣子,一位穿越者,看的多又见的广,超理智超冷静,大概宁可相信母猪爬树也不能相信眼前的帝王喜欢她,她又怎么知道,这样鼓足勇气艰难出口的客套话,是肺腑之言真心真意。
他坐在那高处不胜寒的御座上冷静筹谋,因为那是他的责任;他娶了一个不爱的女子联姻,那也是他的责任。他让优秀果敢的她去前线浴血奋战,也是他的责任。唯独他爱她,不是他的责任,却是他最想做的。只是他有什么资格?
没有遇见她时,他不能预见自己会遇到她,不能预见自己一见钟情,不能为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人不立后宫。遇见了她时,他不能给她最好的,不能给她安生,不能保证未来的幸福圆满。他唯一能的,是可以克制心痛,把心藏起来也不去伤害去掠夺。那便就这样静静看着她吧,看着她作战,看着她叩拜他,看着她护卫他的宫廷。
皇帝的自制力一向不错的。只是为什么要跑去前线观战?若说带着重臣观战只为了争取朝堂对她能力的肯定,为什么又比她的亲爹还紧张她的战况?为什么在病中昏迷说出那样有失尊严的痴心话?为什么冷静稳重又常常失态?情之一字,真叫人防不胜防。
那些横在两人之间的重重沟壑,她根本不想迈。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欲擒故纵。身为女子身为臣子身为穿越者,她看得清自己。从一开始,她就宁愿浑噩自由安然一生,死在战场那没什么好说,叫她去风口浪尖夺一份惊心动魄的爱情?算了吧。她愿意不操什么心地活着。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真逼得这个矜持含蓄又理智的皇帝不那么理智了。皇后去世三年,她的家中来了风尘仆仆的他。那时应该有明月吧。她忙完从房里出来,便看到沐浴后的他穿着她的衣服坐在台阶上,低头笨拙地擦着长发。于是很自然地走过去帮他。他便抬起头看她。"我用了三年时间,你终于离我这样近。“”我始终不信,你对我无情。“
她的回答便是那一句:”从我第一眼见到你,眼里便只看得到你。“
也只有在这一刻,能相信这二人不再是什么狗屁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