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室成员公开课(郝爱环)

(2022-06-27 13:47:04)
标签:

教育

分类: 首席教师

工作室成员公开课(郝爱环)

工作室成员公开课(郝爱环)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麦元中心学校  郝爱环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此单元由一篇回忆性散文、一篇议论文、一篇科幻小说、一篇文言寓言组成。单元的整体目标为:把握文章思路,思考深层内涵;还要注意体会用具体事例印证观点的写法,感受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特点。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 1944 年刊载于《中国儿童》,但在 1948 年,冯至又于《大公报》上连续发表三篇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文章,包括《表里的生物》。文中叙述了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也体现了探索、思考的过程。全文充满童趣,将侧重于梳理文章思路和品析探索“推理”过程中 “我”的心理,同时把握“我”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一定的品析语言的能力。且这个故事颇具代表性,很多人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分外亲切而有趣。学生自学时,大都能读懂文章的故事内容,但是对于作者一步步“探究”和一步步推理的过程的认知是无意识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二,梳理文章“我”的思路,在预习时理清“我”推理的过程。教读这篇文章,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语,品读关键词句,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探究思路,领会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目标

 1.梳理“我”的“探究”思路,理解“我”既天真又“有理”的想法。

 2.通过品味、赏析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形象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今天,我们的小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冯至的《表里的生物》,看看童年时期的作者在探索什么?

(二)初步感知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介绍本文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我”的形象

1. 通过预习,概括这篇课文内容。

2.那么,通过预习文章,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是一个天真、有好奇心、爱思考、有钻研精神、执着……的孩子。(板书)

过渡:大家都认可“我”是这样一个孩子,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印证我们的观点。

(四)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我”的形象

1.我是这么一个孩子,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聚焦 9、17、19 小节。

9 节: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7 节: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19 节: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a.大家轻声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他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

b.把这三段话连在一起读一读,并且思考,哪些词语最能表明“我是一个好奇又爱思考的孩子”? 我想、一定;为什么、猜测;我只想、大半、也许。(板书)

c.请大家再读一读,看这三句话是同一时段的思考吗?联系起来想一想, 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结合板书)证实之前在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并且有了 新的猜测。(板书)过渡:我不断在猜测、在探索,我们看到了四岁的“我”是这么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2. 那么,请大家再联系第 1 节阅读并思考“我”的形象。我那时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我通过观察,发现我身边的从上到下,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也就是我周围的一切环境,我观察得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过渡:把这四句话联系起来再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思考过程。我那时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经验——猜测——印证——又猜测。(板书)

 3.回顾一下,为了印证我们的观点,刚才我们针对课文是怎么分析的?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关键词;同时,老师还把几个句子放在一起来印证我的形象,这几个句子也是——有关联的。所以:抓关键词、找关联句(板书)

(五)继续印证“我”的形象

1.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读课文,抓关键词,找关联句,继续印证 “我”的形象。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句子:“更”、“一天比一天”表示程度,表原来就对我很神秘,父亲不许我动,反而让我对表的兴趣更浓厚了,对它的好奇的程度加深了,进而也引发了我的猜测与思考。“越是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句子:“越”……“越”……“但是”;“一……再也离不开它”,看出 “我”“想动”而不敢的心理,一抓住机会就去观察探索的心理。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句子:从“唯恐”“还是”“真是”词语看出,“我”担心父亲把表盖上,把 担心的心理呈现出来。“还是”写出父亲盖上表后“我”的遗憾,“真是”写出 “我”的遗憾更沉重。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句子:“一边……一边”,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父亲的表,把我的特别想 探究的心理呈现出来。“此后,我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句子:“常常”因为对表特别好奇,特别想探索,所以常常要求父亲打开表给我看。写出我的好奇。

 2.13—18 节三个“为什么?”关联句。读一读。“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呢?” 实际上,后面还有一个“为什么”,你把三个“为什么”放在一起,能看出什么呢?一个为什么就能看出“我”的好奇;三个“为什么”是把关联句整合在一起,更能印证“我”不仅好奇、而且还爱探索。

 3.文章中除了写“我”之外,还写了谁?父亲。描写父亲的句子。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父亲为什么不许“我”动他的表?从中你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虽然怕我弄坏我的表,又会打开表给我看,父亲没有直接告诉我怀表发出声音的原理,而是说有会蜇人的小蝎子,因为我知道小蝎子会蜇人,就不敢去动表,只是在强化我不能动表的要求,然而父亲也知道我是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小孩,说会蜇人的小蝎子其实也契合小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反而更激发我去思考与探究。所以,这是一位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又不浇灭孩子童心的父亲。

4.最后,在我的努力下,“我”证实了“我”的猜测。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那么,作者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结合课文的第 1 句话,说说你的认识?

预设 1:我长大了,学知识了,就不说了。

预设 2:我走出小城,看到过机器,知道手表的工作原理后就不说了。

预设 3:我自己有了怀表,学习过手表的知识后,我就不说了。

、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

 我以为  经验  好奇  爱思考

关键词  我想  猜测  探索  天真  关联句  证实

 印证 …… 我只想 又猜

、回顾拓展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志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并摘抄下来吧。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冯至

 我以为  经验  好奇  爱思考

关键词  我想  猜测  探索  天真  关联句  证实

 印证 …… 我只想 又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