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公开课(郝爱环)

标签:
教育 |
分类: 首席教师 |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麦元中心学校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此单元由一篇回忆性散文、一篇议论文、一篇科幻小说、一篇文言寓言组成。单元的整体目标为:把握文章思路,思考深层内涵;还要注意体会用具体事例印证观点的写法,感受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特点。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 1944 年刊载于《中国儿童》,但在 1948 年,冯至又于《大公报》上连续发表三篇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文章,包括《表里的生物》。文中叙述了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也体现了探索、思考的过程。全文充满童趣,将侧重于梳理文章思路和品析探索“推理”过程中 “我”的心理,同时把握“我”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一定的品析语言的能力。且这个故事颇具代表性,很多人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分外亲切而有趣。学生自学时,大都能读懂文章的故事内容,但是对于作者一步步“探究”和一步步推理的过程的认知是无意识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二,梳理文章“我”的思路,在预习时理清“我”推理的过程。教读这篇文章,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语,品读关键词句,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探究思路,领会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今天,我们的小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冯至的《表里的生物》,看看童年时期的作者在探索什么?
(二)初步感知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介绍本文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我”的形象
1. 通过预习,概括这篇课文内容。
2.那么,通过预习文章,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是一个天真、有好奇心、爱思考、有钻研精神、执着……的孩子。(板书)
过渡:大家都认可“我”是这样一个孩子,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印证我们的观点。
(四)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我”的形象
1.我是这么一个孩子,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聚焦 9、17、19 小节。
9 节: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7 节: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19 节: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a.大家轻声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他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
b.把这三段话连在一起读一读,并且思考,哪些词语最能表明“我是一个好奇又爱思考的孩子”? 我想、一定;为什么、猜测;我只想、大半、也许。(板书)
c.请大家再读一读,看这三句话是同一时段的思考吗?联系起来想一想, 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结合板书)证实之前在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并且有了 新的猜测。(板书)过渡:我不断在猜测、在探索,我们看到了四岁的“我”是这么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过渡:把这四句话联系起来再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思考过程。我那时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经验——猜测——印证——又猜测。(板书)
(五)继续印证“我”的形象
1.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读课文,抓关键词,找关联句,继续印证 “我”的形象。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句子:“更”、“一天比一天”表示程度,表原来就对我很神秘,父亲不许我动,反而让我对表的兴趣更浓厚了,对它的好奇的程度加深了,进而也引发了我的猜测与思考。“越是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句子:“越”……“越”……“但是”;“一……再也离不开它”,看出 “我”“想动”而不敢的心理,一抓住机会就去观察探索的心理。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句子:从“唯恐”“还是”“真是”词语看出,“我”担心父亲把表盖上,把 担心的心理呈现出来。“还是”写出父亲盖上表后“我”的遗憾,“真是”写出 “我”的遗憾更沉重。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句子:“一边……一边”,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父亲的表,把我的特别想 探究的心理呈现出来。“此后,我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句子:“常常”因为对表特别好奇,特别想探索,所以常常要求父亲打开表给我看。写出我的好奇。
4.最后,在我的努力下,“我”证实了“我”的猜测。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那么,作者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结合课文的第 1 句话,说说你的认识?
预设 1:我长大了,学知识了,就不说了。
预设 2:我走出小城,看到过机器,知道手表的工作原理后就不说了。
预设 3:我自己有了怀表,学习过手表的知识后,我就不说了。
六、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
我
关键词
七、回顾拓展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志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并摘抄下来吧。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冯至
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