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书——【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标签:
成长读书毛姆 |
分类: 老杨荐书 |
http://s8/mw690/005PYZR7gy6ZTPG09H917&690
周末荐书——【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文/杨熹文
我不止从一个渠道听说过毛姆,早几年看刘瑜的书,讲到毛姆“我想他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小说家,仅仅是乐于分享一些’逸事’而已,他写作的目的,不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位置,而是他对面那个喝茶的朋友的一生叹息。”那时我迷阿加莎克里斯蒂这类人物,对英国这些对人类历史创造启迪的文学家并不感兴趣(也读不懂),可是聪明女人引用的话总是很让人信服,我因此牢牢记住后人对他的这番评价。
后来,“毛姆”的名字就成了高雅的替代词,我经常听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条本书的经典推荐语,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演讲中,也看见有人在平台上分享后世对他真真假假的评判,矮,自私,特有钱,双性恋,品味独特,性格古怪。
我看书从来都凭感觉,只看自己大致能看懂的书,不敢去看那些超脱世俗的大人物写的晦涩的文字。我深信一个人看书时候的品味,一定要契合这本书的气质,不然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好文字。我决心看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实在是道听途说了太多有关他的不堪的旧闻,我想,还给一个人清白的最好方法,便是读读他的文字。
斗胆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选择的是李继宏翻译的版本,据评论说此翻译版本使阅读更流畅。在这本书真正开始前,有一篇由李继宏执笔的导读,其中写道毛姆的部分生平,也写道本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故事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尽管两者存在太多的差异(比如前者是英国人,后者则是法国人;前者从来没有‘提起过风格和他大抵类似的画家,比如说塞尚或者梵高’,后者则与塞尚、梵高是颇有酬酢往来的朋友;前者死于麻风,后者死于梅毒),但相同的地方也很多:两人都曾在交易所卖过股票,都是人到中年方始立志献身艺术,都曾在潦倒不堪之际接受朋友的扶持、尔后竟和对方的妻子暗通款曲,也都曾远赴浩瀚大洋之中的塔希提并在该岛了却余生……”
整个小说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身份,描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弃妻子去巴黎学绘画的故事,在这件事发生之前,主人公是别人心目中无趣而平凡的男主人,他的妻子则是热衷结交文学爱好者的女人,却一直没有察觉丈夫在离开之前已经利用去“桥牌俱乐部”打牌的借口学习了很久的绘画。当查尔斯察觉到伦敦已没有他再向往的艺术,毅然而然地决心去巴黎,彻底“抛弃”了妻子和一双儿女,并且没有在道德界线里觉得有任何愧疚之处。他一心追求艺术,把物质生活置于身外,在巴黎饱受煎熬,差一点因病死去,幸好有朋友救济,却和朋友妻子发生关系,而致使可怜的女人为情所困,自杀身亡。一无所有的查尔斯,终于决心去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并且在那里和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度过了生命中最平静的几年,却最终患麻风病死去,并且在死前命令土著妻子把房子连同他在房子上创作的画作付之一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生潦倒,那些曾经被不屑一顾的画作,却在死后,受到了举世的瞩目。
书中借很多人之口表达了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谴责,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抛弃妻子去异国学绘画”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容发生的。然而,当读完整篇小说,除了唏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生的遭遇,以及受他影响周边人的命运,更多的感慨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斯特里克兰,在一些时候隐隐约约地显露着,那是不能实现的一部分“自我”,在用一些方式抗议着挣脱出来。
不害臊地讲,我多多少少能理解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做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完全不顾世俗的目光,只按自己的方式。但我比他差劲多了,就像毛姆在这本书中讽刺的女人那样,我大多数时候为着别人的看法,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但我不得不说,我也有勇敢的一面,我从不放弃在物质生活里,尽了全力扩大着自己的精神维度。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样,我做很多事都用的是野路数,学英文,开车,写作,仿佛从老师那被动学来的知识从来都记不牢靠,非得自己找点不靠谱的途径折腾个够,才能真真切切地领会到这副本领的技能。后来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靠这些野路数创作出来的作品价值连城,不得不说他骨子里艺术家的气质,与生俱来,他觉知到了现世人们体验不到的艺术,这让他即便是个粗鲁罪恶的人,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我原本这样想,优秀的大家之作应该是晦涩的,不为普通人所理解,可是《月亮和六便士》这部作品,让我感悟到真正的作家,即便用最简易的语言,也能描绘出极致深刻的道理。放下书已到黄昏,不禁想着,毛姆这样的人,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样,在世的时候,该是孤独的吧,然而转念一想,孤独对于这样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啊。
西奥多·斯宾塞曾经说过:“毛姆能否永垂不朽,取决于批评家和公众之间哪个是对的。”
毛姆在书里写着,就像是做了无懈可击的回应,“作家追求的回报应该是挥洒文字的快乐和传播思想的惬意,至于其他的,那就随便吧,别去在在意赞美或诋毁、失败或成功。”
作者简介:杨熹文,网上人称老杨,常住新西兰,热爱生活与写作,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新书《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火热销售中,欢迎关注。
新书简介:这是一本独立女生的励志手册。讲述一个姑娘用努力去证明自己掌控人生的能力。
更多故事,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杨熹文
微信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