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荐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2016-02-07 08:48:02)
标签:

成长

读书

文化

汪曾祺

分类: 老杨荐书

http://s10/mw690/005PYZR7gy6ZaQlOF2V99&690

周末荐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杨熹文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特地为我做了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是我的最爱,这些年吃了太多次,以致于形成了自己独特(不如说是古怪)的口味,我特地叮嘱她,“多放糖”,她说“好,包你满意。”结果这道菜上桌时,着实给我吓了一跳,整个菜不是金黄和鲜红的主色调,而是乌突突的深褐色,朋友不仅放了酱油,还放了洋葱,生姜,顿时扫了我的吃兴,而朋友却对我不肯动筷的倔强非常不解“我明明多放糖了啊!”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这道菜的做法争辩着,一方说,“要先下洋葱和生姜,鸡蛋和西红柿一起炒,多放盐少放糖,放酱油……”而另一方说“不不,要分开炒鸡蛋和西红柿,最后才把它们放一起炒,只放盐糖,且多放糖……”

 

想起读大学时外乡的朋友和我一起去食堂吃饭,对餐桌上的西红柿炒鸡蛋非常不满“怎么能是甜的嘛?!”而我对她在面条里加上三大勺醋也无法理解,“那胃里怎么能舒服嘛!”后来一个人游荡去不同的地方,自己也成为外乡人,每每看到有人为食物争论,竟然会心生幸福,哎,想必对于食物的这种坚持,就是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吧。

 

新西兰有一档电视节目,叫做“border security”,本来是海关检察员对大量入境的旅客行李进行检查的严肃节目,却渐渐变成了一档中国美食秀。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行李箱里藏着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洽洽瓜子,鸡爪,卤蛋,红枣……来这里看望子女的父母亲也毫不含糊,在背包底层压着家乡的熏肉,腊肠,肉丸子……检察员一脸严肃,毫不留情地克扣下所有食物,并且递上罚单。每次我都有感概,吃惯了培根煎蛋大面包的洋人,大概怎么也想不通,一个人对于故乡的食物,怎么会生出那么多的向往。想想这也是一种遗憾。

 

我的编辑曾经推荐我看汪曾祺的散文,我拖沓了很久才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汪老的书,这第一本便是《故乡的食物》。汪老在整本书中都在讲食物,他讲河豚,讲豆汁儿,讲菌类,讲手把羊肉,讲十几种做法的豆腐……汪老的文字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把吃这件最通俗的事写成了一种高尚的文化,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汪老爱吃,会吃,并且“见多吃广”,他褪去身上大作家的光环,犹如邻家亲切的老人,带你在文字里走南闯北,各处尝一尝,嗅一嗅,感受吃的乐趣。汪老在这本书中说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老的每个文字都是有味道的,这让我实在没有办法连续地看下来整一本书,我总是看了二十几分钟就觉得肚里空空。看到“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我就满橱柜里翻吃的,期待能看到点海味的痕迹;看到“我父亲会做一种毛豆:毛豆剥出粒,与小青椒(不切)同煮,加酱油,糖,候豆熟收汤,摊在筛子里晾至半干,豆皮起皱,收入小坛。下酒甚妙,做一次可以吃几天。”我就想念起家乡大排档的盐水煮毛豆和花生,想念到抓心挠肝;看到“有人家将煮熟的大粒蚕豆穿成一挂佛珠,给孩子挂在脖子上,一颗一颗地剥了吃,孩子没有不高兴的。”我就禁不住给国内的好朋友发信息“还记得我们当年吃的怪味豆吗?还有蟹黄味蚕豆?辣味蚕豆?”看到“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我就干脆穿上鞋跑去这城市唯一的一家中国商店买豆腐。

 

汪老在文章中描写了大量的食物,也展现了自己对于不同地域食物的包容,他笑说自己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人。他也透过不同地域的食物巧妙地说道,“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从这些朴实的文字中体悟,汪老或许在通过食物,传达给人们一种信仰,就像他在一篇文章的最后写给年轻人的忠告,“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只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又或许整本书的意图,如汪老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近几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新西兰随便问一个来这里留学的小朋友,“你最想念祖国的什么?”,第一答案大多是“妈妈”,第二答案就是“食物”,也有人舔着嘴唇告诉你“妈妈的食物”。我从2013年新年开始吃素,这样的吃素并不严格,除了鸡鸭牛羊,我对海鲜和鸡蛋照吃不误。西方人管这种素食者叫做pescetarian。我因此再也没有尝过家乡的锅包肉,溜肉段,熏肉大饼……可是啊,还有更多的味道,来自那块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让我无法忘怀,就像我没法描述自己第一次在异国买到王致和豆腐乳,还有袋装酸菜的心情,那挑剔而执着的味蕾,不仅是对食物的向往,还是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活着多好呀!汪老说得有道理。

 

 

(欢迎一切非商业用途的转载,转载时请标明作者与出处。一个人走了那么远,依旧想念故乡的食物。今年的除夕,我在南纬37度的地方煎了一盘饺子,不可抑制地思念着家乡的团圆饭。你是否已经和家人团聚,或者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祝大家除夕快乐,这一定又是充满期待的一年。)

http://mmbiz.qpic.cn/mmbiz/RF9zaBx170ADFE9fFNibfFyJQXib9o8IzFmaKQicM5MfOwKL7sU6xcTDFDf7O6wW3wicwRWo9CFcHKL75lqPZhGXSA/0?wx_fmt=jpeg

作者简介:杨熹文,网上人称老杨,常住新西兰,热爱生活与写作,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新书《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火热销售中,欢迎关注。


新书简介:这是一本独立女生的励志手册。讲述一个姑娘用努力去证明自己掌控人生的能力。

          为什么别人轻松拥有的东西自己却要那么辛苦?.

          因为你想获得真正的独立,而这需要足够的努力。

 

新浪微博@杨熹文

微信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http://mmbiz.qpic.cn/mmbiz/RF9zaBx170AlKQPTSaxYX2piaEWIRNiag8Oia7g8tNw3PXPeQuBFth2oQQqSIRceBsS0mJDFRibIAF4ibh3B6ztvMIw/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