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心得

(2019-01-11 08:50:20)
分类: 学习心得

解放小学   史晶晶

通过研训中心为期四周的学习,我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是新课程的亮点。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能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有怎么样的教育,就有怎么样的后代,有怎么样的后代,就有怎么样的未来。为此,重视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变革、完善教育,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对人积极的教化、培养、完善、提升、发展等角度去正面认识,但使人困惑、失望,乃至痛心的是,教育却常常走上了它的反面。诚然,导致教育“事与愿违”的原因很多,从教育自身感性的层面看,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学校太像学校,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我们的老师太像教师,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主体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然会受到抑制。当然,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自有众多的内、外在原因,但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课程结构严重失衡,在学科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着机械的、授受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构决定功能”,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的性质特点。为此,课程结构的调整就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凭着热情,带着冲劲,我们看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片繁华,一阵热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留下高兴了半截的学生。究其原因就是,一片大好形势下,大家急不可耐地一头扎进去,缺少筹划,准备不足,结果造成了方向的迷失,过程的困扰,终点的迟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