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教授讲座之家长感想
(2014-11-30 18:21:39)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听陈默教授“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感言
汇师小学 一(8)班 徐祯卿家长
孩子入学已经两月有余。这段时间,是孩子的适应过渡期,更是我们家长的适应过渡期,尤其对那些跟我一样,完完全全“零起点”入学孩子的家长。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可是,说心里话,当新学期第一天,目送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门的时候,心里仍是掠过了一丝焦虑和不安。
好在,正如校歌里唱的那样“你用慈母的双臂,把我拥入怀”,在孩子正式迈开人生旅程的第一步时,汇师小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和谐,温情的氛围。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宓校长与家长的亲切交谈;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给我们这些忐忑无措的新生家长们的宽慰和启发;第一次家访时老师们耐心地了解情况和温馨提示;以及这两个月来,贯穿在孩子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上周,陈默教授那机智生动的讲话使我们每一位家长受益匪浅。
在陈教授“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的讲座中,除了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最让我感触的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其实,这也是孩子入学以后,我时常会问自己的问题,有时是阅读和思考,有时是懊悔和反思,有时是与朋友的交流。曾经,在微信上记下过这样一句话“Grow up with my boy.”现在,作为一名小学新生的家长,我对它的理解更添了几份新意。
从孩子们的首要任务学习来说,我们应该和他们共同阅读,共同学习,共同扩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发现新知识的敏锐度和灵活性,以及帮助他们了解获取知识的渠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弗洛姆说过“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应该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从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来说,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作为母亲,帮助孩子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作为父亲,帮助孩子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而与此同时,双方都应该帮助孩子实现与母亲父亲这两个外部形象的脱离。
从道德教育来说,我们应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思想品德”,而现在的课表上已经改为“品德与社会”,虽然只差一个词,但却表明了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本质上的变化,道德教育更应该被看作是“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是“社会化过程”,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感恩,这些核心道德观念应该一致地贯穿并体现于我们大人的思想行为中,使得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日常生活中懂得它们的重要性。
从生活态度来说,我想除了学业以及将来的事业,孩子更需要获得的是一种对自己现状的认可。这种认可,并非是生活如何完美,如何富足,或者一切都是顺心如意;认可更多来自一种对于幸福的感知,对于得失的坦然,和对于人事的宽容。而孩子的这种认可的获取,则应该来自父母平时对自己现状的认可。
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孩子的问题,错误,以及偶尔的蛮不讲理,若我们能安静下来平和地检省,会发现很多时候,问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更会发现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去善待孩子,善待生命。听完陈教授的讲座后,我真正地悟到了这一点,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成为这样的人。面对孩子,我们要做的是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样,再过二十年,我们不仅可以收获一个好孩子,更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