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对化学尖子生的认定与培养

(2018-05-09 17:27:45)
分类: 感想和体会

浅析对化学尖子生的认定与培养

贵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学 王聂海

摘要:依据“尖子生”来界定“化学尖子生”后,通过实例浅谈了化学尖子生的认定情况——既看重学生的化学成绩和总分,更看重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表现和兴趣;既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化学尖子生的培养,也关注其自主学习和心理辅导等。

关键词:化学尖子生;认定;培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学校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提高,对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受到学校各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尖子生是指有远大理想、有优良品质、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优秀、渴求知识、追求完美的学生[1],是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2]。至于“化学尖子生”,笔者认为是那些在化学方面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化学方面有较好的习惯,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且化学成绩位居群体前十,综合成绩在群体中也位居前列的优秀学生。而那些化学成绩不稳定,但特别喜欢化学,综合成绩也十分优秀的学生,笔者认为可把他们列入准化学尖子生。

I 化学尖子生的认定

在教学中怎样发现并认定及培养化学尖子生呢?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自己所任教不同层次班级中的三个学生具体情况谈谈在此方面的一些浅显看法和体会,与大家共享和商榷。

在高二文理分科后的第一次统考成绩(本文中涉及的成绩呈现在后面的附表中)出来后,小陈、小易和小罗三位学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他们的化学成绩不但在各自所在班级学生中位居一二,而且在本年级学生群体中排名也都在前。特别是小罗,虽是普通班学生,化学成绩却能在年级500多理科学生中排在第5名,比在重点班的小易和小罗还靠前些,且综合成绩也不错,班级排第二,年级也排在157名,比高一个层次的小陈同学在化学和综合水平方面都强许多。但由于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小陈和小罗两位在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偏好程度远远高于小易,他俩在化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远比小易高得多,课余时间他俩都喜欢寻找与化学有关的资料和信息阅读,而小易在此方面逊色得多,所学化学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和配套的资料。同时,通过私下与三位交流后得知:小陈在初中一接触化学时由于好奇和新颖,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于是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平时喜欢做化学习题,化学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从而深得初中老师的关爱。小罗也有类似的经历,初中由于受化学学科有实验可做而对化学产生了兴趣,考试成绩也一直不错,同样深得老师的青睐。而小易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却无此经历,只是考虑到中考要考,不能在中考中拖后腿,逼自己认真学好化学而已。综合三位学生的成绩和在化学学科方面的表现,小陈被笔者认定为化学尖子生,小罗为准化学尖子生,而小易只作为班级尖子生。

II 化学尖子生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该怎样对化学尖子生和准尖子生进行培养呢?

一、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化学尖子生生长的沃土。为了培养起尖子生对化学学科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试着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和“适当引入竞争机制”[3]等教学策略促进他们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迫使他们进行深度学习[4]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教学中,学生小陈在阅读完乙醇的物理性质后提出,同为无色液体的乙醇和水除了闻其气味外,还有其他方法区分吗[5]为此笔者鼓励他自己从教材中查找答案通过小陈对教材再次阅读提炼终于发现,原来还可通过观察与金属钠等活泼金属反应的速率、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能否燃烧等多种方法加以区分。通过深度学习,不但让小陈自己解决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对他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也有所提升。又如在高三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当习题中出现“稀硝酸和浓硝酸的还原产物分别是NONO2”时,学生小罗立即提出“能否从NO2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NO来理解此结论”呢。笔者由于对此从未思考过,无法正面回答[6]。为了激励学生,当场表扬了小罗的高敏捷性思维和对问题的深入角度。正是自己“激励”的评价,让小罗产生继续探究问题的动力。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小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料对此问题进行了继续研究,自感从中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化学课堂中实施“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策略后,小陈和小罗等化学尖子生因在化学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同学们的崇拜,致使他们对化学产生了更加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俩的化学成绩和总分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是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化学尖子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而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又是按照中等学生设计的,他们接受起来很轻松,如果他们仍然按正常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就会在课堂上吃不饱,导致课堂上无所事事。为了提升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事可做,要求他们利用其独有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质,在课外先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讲授提出特有的看法。同时,要求他们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出发对教材和资料中的典型习题和所内收集到的新型题型进行思考研究后,尝试设计一些新信息题目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此加强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关注尖子生的心理

良好的学习成绩来自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品学兼优的学生,头上顶着光环,得到同学的羡慕和赞美,但整天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尖子生,要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虽然说适当的压力是一种动力,可压力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的极限,时间一长,心理上就出现问题,反而影响学习。此时应该对他们要求有度,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转移矛盾,释放压力,进行心理的辅导。怎样做好“尖子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7]

(一)时常与他们谈心

许多教师认为,“尖子生”成绩好,没必要谈心,任其发展,不管心理问题。其实,谈心能够让教师了解“尖子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活动,遏止其不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尖子生”谈心是教育的一门艺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谈心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实事求是地了解到“尖子生”的心理动态,如何谈,怎样谈,谈哪些方面,都要想好,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谈心。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尖子生”交谈,决不强迫其说话,要让他像相信朋友一样相信老师,他才能无话不说,敢于直言。

3.“尖子生”一般思维敏捷,所以,谈心时要注意察言观色、循循善诱,把握语言的分寸。

如通过与他们谈心,才知道由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被鲜花和赞美所包围,所以当周围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心理就会不平衡,进而才产生“嫉妒之心”。通过与他们谈心,才知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感恩的心”原来是许多尖子生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的优秀是天生的,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他人无关;且父母、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并未有回报之心。如果这种“嫉妒之心”和“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任其发展下去,在特定的环境和因素的诱发下就可能走向极端,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教师、家长就应及时发现后并给予指导,让其拥有一颗容纳的心,感恩的心,这样才会爱父母,爱师长,才会回报社会。

(二)要关爱他们

“尖子生”有成绩好的光辉的一面,也有其灰暗的部分。许多尖子生身上存在“嫉妒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感恩心和缺少耐挫精神”等不良心理。为此日常中作为教师不但要热爱学生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才可能通过努力培育出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公正、平等、热情、礼貌地对待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善于解决他们心里的困惑和烦恼,使他们养成诚实守信。另外,还要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忍性和勇敢性,以及忍耐力和自制力。在平时就利用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对其磨砺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当然,当他们面临具体困难、需要减轻和解除各种沉重的思想负担时,应及时给予各种具体的开导和帮助,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强者。

总之,在正确面对与处理“尖子生”的某些不足时,我们教师应是精神领导,要抓住时机,力求公平、公正地纠正“尖子生”光环下的瑕疵,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本文系遵义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尖子生培养的研究策略(课题编号:2017ZA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许美.新课程背景下尖子生的培养——化学的策略[J].海峡科学2011,(9):94~95.

[2]https://baike.baidu.com/item/尖子生/8302555?fr=Aladdin

[3][6]王聂海.浅析化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J].中学化学2017,(4):7~10.

[4]苏香妹.化学课堂走向深度学习的行动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4):23~25.

[5]朱洪文.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及设计[J].化学教学2015,(6):42~49.

[7]文芝兰. 做好“尖子生”的心理辅导工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2):44~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