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应多些寓教于乐(5月11日《保定晚报》)
(2024-05-11 11:33:02)科普教育应多些寓教于乐
刘予涵
科普作为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各地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科普活动,然而,很多科普活动往往是通过展板、讲座、参观等方式展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深度体验,很多人对此印象不深,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投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尽理想。
古语云: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科普本身就充满好奇性,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有关地震、火灾等科普教育,实战演练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有利于将科普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更何况,青少年科普和成人科普不同,青少年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是最容易培养科学素质的群体。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应多些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注重动手参与和互动体验,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也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开展科普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书本上,需要从青少年视角入手,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在更多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活动中学到知识、爱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