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一)——东便门(组图)

(2016-06-11 20:58:55)
标签:

转载

分类: 【这里是北京】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北垣東段上的城門,與北垣西段上的西便門相對,是一对姊妹門。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書:“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預防,豈容或緩。臣等以爲宜築外城便。”此議得到嘉靖帝認可。但工程浩大,錢財籌集不易,朝中也是屢議屢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兵科給事中朱伯辰再次提出修築外城之議,嚴嵩也積極讃許。這次嘉靖帝終於同意,並進一步表示“今須四面興之,乃爲全算。不四面未爲王制也。”計劃修築外城後,北京城要成爲“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浩繁,財力不濟,最後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旧城垣,卽北折在內城東西向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北側,成爲了“凸字形”格局,形成包京城南面一面的“帽子城”。修築
外城工程於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完工,闢五門,在東西兩小段北垣上闢兩便門。據明《世宗實錄》載:“京師外城成,上命正陽外門名永定,崇文外門名左安,宣武外門名右安,大通橋門名廣渠,彰義街門名廣寜”。


  外羅城的建築是草草收尾,東、西段城牆北折後,稍越過內城南垣界限卽分別折向內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東段北垣僅略包過內城東南角樓,卽與內城東垣結合,因外城牆體矮於內城,抵內城根的外城牆端築一碉樓相結合,通過碉樓內的階梯纔可登上內城垣。碉樓朝外的墙面开有兩排八個窗子(戰時也可能當箭窗用),所以俗稱“八瞪眼兒”。西段北垣是對着內城西垣南段第一个墩臺修築,所以結合部碉樓是與墩臺(馬面)的正面相接,不是結合到內城牆體上。可見當時是帶有臨時性質,没想到也成爲了永久設置。爲便於从外城直接出城,在這兩段北墙上分別開了兩個小城門,卽東便門和西便門。這本不在原規劃之內,原規劃外羅城是全包圍內城,並爲十一門之制,就像元大都城,東、西、南三面各闢三門,北面闢二門。現在互聯網上有臆說,言東、西便門原本偏於一隅,本叫“偏門”,俗說成了“便門”。此說大谬,可想“偏門”是“邪門歪道”之義,江湖上“捞偏門”的都不是正當行業。堂堂帝京豈可冠“偏門”之名於城門,稱做“便門”,已然是權宜之計了。在有的古籍叙述中,東、西都免了,就直接叫做便門,好在老北京人方位感强,上下文一串,自然就知道是哪邊兒的“便門兒”了。另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甕城完工時,僅築有半圓形小甕城,甕城最外端開有一個甕城門洞,没有箭樓。入清以後,乾隆十五年纔在甕城門洞上加築了箭樓。

東便門及大通橋 [1924]
http://s16/mw690/001wSoZ7zy70jo7dWgLbf&690
 
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北側高出城牆的建築是外城東段北垣與內城東垣結合部的碉樓(直接與內城牆牆體結合) [1874]
http://s16/mw690/001wSoZ7gy6I7ShLlb99f&690
 
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結合部的碉樓是接在內城西垣南端第一墩臺(馬面)的正面 [1905年前後]
http://s8/mw690/001wSoZ7gy6I7ShWzUX97&690

內城西南角樓。西段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角樓外側有一條經西便門東水關內壓橋從西便門出城的大道。此河爲內城護城河,是由西便門東水關進水口引入內城南護城河的水流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
http://s15/mw690/001wSoZ7zy6I8c1ltoO5e&690


  外城新建南、東、西垣和北垣東、西兩段,總長二十八里,高一丈八尺,遠低於內城垣。外城爲七門之制,四角各築角樓,但規制遠遜於內城各門、角樓。北垣東西各一門,名東便、西便;東垣一門,名廣渠;西垣一門,名廣寜(後來清朝道光年間避上諱改爲“廣安”);南垣三門,南之東名左安,南之西名右安,南之中名永定。城門外包築半圓形甕城,範圍狹小,正對城樓處爲箭樓,甕城門洞開在箭樓下,無千斤閘。雖然新建外羅城没能按初衷包圍內城,但也將舊南城囊括大半,使北京城的南中軸綫延至永定門,天壇與先農壇圍進了城中,內城前三門外的關厢地帶得到了蓬勃發展,造就了明清從菜市口經前門大街到花兒市的繁華商業帶,也造就了獨特的南城文化。


  東便門內没有貫穿外城南北的筆直通衢,城門也没有什麽特殊之處,但是它甕城箭樓外的護城河橋確是鼎鼎大名,獨树一幟,而功用也是京城水系裏邊執牛耳的一座橋樑——大通橋。其名氣當與正陽三頭橋齊名,其作用更是無以匹敵。京杭大吆颖本┒(大通橋至通州)卽通惠河,而北京護城河與通惠河的分野就在大通橋,就是大吆拥慕K點。此橋爲三孔閘橋,閘門就設於橋洞西側,可調節內外水位,這就是通惠河上五个閘口的頭道閘。橋洞是拱形的,橋墩是尖形的,以利分水,在四个橋墩的側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間插入木方子擋水。通惠河上的二閘(慶豐閘)可是著名的,距大通橋七里許。老年程,這裏可是京城人踏青郊遊的絕佳去處。碧波蕩漾,綠柳成行,遠離市井噪雜,蟾鳴魚躍,賞心悅目,著實的遊覽勝地。


  東便門內南行不遠略偏西,經喜鳳橋跨過內城南護城河,在內城東南角樓隔河的對面就是蟠桃宮。每年的“三月三”是京城著名的蟠桃宮廟會,規模盛大。舊京風俗求子“拴娃娃”者卸啵藗兪滞罄p紅繩,到蟠桃宮東配殿,獻上香資後拴住一個殿前擺放的泥娃娃帶回家,與子結緣,以求來年添丁進口。“三月三”本是爲給西王母娘娘做壽,祈福納子。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大通橋內外護城河與通惠河水面宽阔,有漕叽a頭和游船碼頭,由大吆訌哪戏竭來的貨物,由此轉咧辆┏歉鱾}廪。護城河上舟楫往來,畫舫林立,一派水鄉澤國景象。又城樓巍峨,城牆偉岸,沿河一帶鬱鬱葱葱,樓影、树影、舟影,爭相輝映,目不暇接,瓊樓玉宇,美景連連。昔日的勝景從老照片裏可見一斑。站在大通橋東的河岸邊向西眺望,近有東便門、大通橋雄峙;遠有角樓、碉樓聳立;內外城牆錯落有緻,城下河水波光粼粼,楫橹穿梭;天空瓦藍,白雲飛渡。極大彰顯着舊京城垣城樓建築藝術的輝煌。


  東便門城樓爲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城樓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中闢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2.2米。甕城爲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箭樓爲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面闢過木方門,北、東、西三面闢箭窗,每面各2側,北面每层4孔,東、西面每层2孔,共16孔。箭樓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箭樓城臺正中闢門,外側(北側)爲三伏三券式拱券頂,內側(南側)爲過木方門。樓連臺通高10.5米。


  東便門東西城牆下各設一水關,西水關1孔,爲外城進水口;東水關3孔,爲內城、外城總排水口。

  1951年12月,鐵路部門要修一岔道,要求拆除東便門甕城和箭樓。因當時東便門剛剛修復竣工,經建設部門與其交涉後保住了箭樓,甕城被拆除,不久箭樓還是被拆了。1958年,
由於修建新北京站,進京鐵路要從內城東南角樓南側移到角樓北側進站,進入內城的這段鐵路,基本上就是要修在外城東段北垣,東便門到內外城結合部這一綫。這一段城牆,包括東便門城樓遂被拆除。同時在內城東垣,原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及附近城牆扒开了大大的豁口(豁口北側的一段內城残垣,後來還眞就保存了下來,連同北京站區南側的一段內城南垣和東南角樓,都拜北京站所賜得以留存),在原東便門西水關上面架起了鐵路橋,火車從此由這裏開進了內城的新北京站,一直延續至今。


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東便門圖 (1)

http://s4/mw690/001wSoZ7zy6I2T8ABCX03&690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東便門圖 (2)
這幅圖範圍擴大了,可見內城裏的泡子河、內城東南角樓、東便門、大通橋、外城東北角樓、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還有北端的二道橋)、通惠河、東便門西水關、東便門東水關。水系走向一覽無餘。
http://s3/mw690/001wSoZ7zy70jlNIx7Y42&690
 
1860s,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北京城終點。背景是內城東南角樓,外城北垣與內城東垣結合部的碉樓。城垣建築尚爲完好,橋頭駁船正在卸貨。
http://s10/mw690/001wSoZ7zy6I2TYva6R39&690

1860~1900年間的景象,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漕叽a頭(明信片)。彼時外城東北角樓完好(照片大約在1880年代拍攝,明信片1904年於長辛店寄出)http://s13/mw690/001wSoZ7zy6I2TYLNVi8c&690

1870s,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漕叽a頭,彼時外城東北角樓完好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58。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TZ2F2v9f&690

1880s,東便門外大通橋、護城河(通惠河)、外城北垣東段、外城東北角樓。由內城東垣上向東拍攝。
http://s15/mw690/001wSoZ7ty6W7ZEPHJQce&690
 
1890s,東便門城樓南面(城裏),東便門大街。庚子之變八國聯軍破城之前。

http://s1/mw690/001wSoZ7zy716u4kyaY10&690

1900,東便門箭樓北面(城外)。八國聯軍的俄軍在箭樓前集結。
http://s8/mw690/001wSoZ7zy6I2TZsi6b57&690

1900,東便門城樓南面(城裏)。八國聯軍美國兵和車馬,街面房屋建築尚未被捣毀。
http://s8/mw690/001wSoZ7zy6I2TZFoKrc7&690

1900,東便門城樓南面(城裏),庚子之變八國聯軍破城之後,街面房屋已全部被捣毀 [(日)山本讃七郎]。
http://s13/mw690/001wSoZ7ty6W7ZS7hUw3c&690

1900,東便門迤西外城北垣上(西水關上面),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俄軍駐紮於此搭的帳篷,可見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和內城東南角樓,均遭砲火毀壞。
http://s7/mw690/001wSoZ7zy6I2TZX1VYa6&690

1900,東便門。在內城東南角樓頂層箭窗上俯瞰東便門全貌,俄軍搭的帳篷還在。西水關內側的情形一覽無餘,可見東便門內側的登城馬道。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2U0a5aZed&690

1901,東便門西水關,內外城結合部,內城東南角樓,以及河面上的駁船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http://s7/mw690/001wSoZ7zy6I2U0PDHU26&690

1902,東便門外通惠河,外城北城牆東段(遠處可見東便門和內城東南角樓)。http://s9/mw690/001wSoZ7zy6I2U1Eb9uc8&690

1902,東便門箭樓北面(城外,在大通橋面上向南拍攝)。
http://s4/mw690/001wSoZ7zy6I2U0k5Fhf3&690

1903,東便門內蟠桃宮廟會。
http://s6/mw690/001wSoZ7zy6I2U8tv3n65&690

1900s,東便門外大通橋頭賣酸梅湯的。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2Vb48Qlbd&690

1905年前後,東便門外大通橋迤東,通惠河(護城河)上的蓬船,無疑是划往二閘的。
http://s12/mw690/001wSoZ7zy6I2U0fddF8b&690

1911,東便門外通惠河,此時外城東北角樓已不存。
http://s3/mw690/001wSoZ7zy6I2U2FNfkd2&690

1910s,東便門甕城外側(箭樓北面)明信片。
http://s7/mw690/001wSoZ7gy6ShXRuGcme6&690

1911年前後,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夏季)。
http://s6/mw690/001wSoZ7zy6I2U34H3v15&690

1911年前後,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冬季)。
http://s7/mw690/001wSoZ7zy6I2UdxNfoc6&690

1913~1915,東便門箭樓北面(城外,在大通橋面正中向南拍攝)。已經進入民國,東便門門臉兒的商鋪都掛上了五色國旗。
http://s8/mw690/001wSoZ7zy6I2U1zvYXb7&690

1915年前後,大通橋西側游船碼頭,內城東南角樓已做了簡單修繕。
http://s12/mw690/001wSoZ7zy6I2U24yNlfb&690

1915年前後,大通橋迤西護城河拐角處,內城東南角樓東北側。
http://s5/mw690/001wSoZ7zy6I2U2nbqA84&690

1915,東便門甕城、箭樓、大通橋、通惠河、內城東南角樓、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日)山本讃七郎]。
http://s4/mw690/001wSoZ7zy6I2U3gGJBe3&690

1915,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庚子後簡單修繕)東北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庚子年頂部轟塌未曾修復),外城北垣多處雉堞塌毀未修復 [(日)山本讃七郎]。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2U3rkf3cd&690

1920年前後,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以及內城東南角樓和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殘蹟。
http://s9/mw690/001wSoZ7zy6I2U3NTNmf8&690

1920年前後,東便門外大通橋北端拍攝的東便門北側全景。
http://s4/mw690/001wSoZ7zy6I2UcR1wD83&690

1920年前後,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殘蹟。冬季封凍的河面上有冰牀出租。
http://s10/mw690/001wSoZ7zy6I2UcVPiFc9&690

1920s,內城東南角樓東北側,東便門西側。選自《燕京勝蹟 Peking the Beautiful》 [赫伯特·懷特 Herbert C. White]。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dMYgvbf&690

1921,東便門城樓北面-甕城內,在箭樓上南側偏東拍攝,城樓外側過木方門上方鑲嵌“東便門”石門匾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8/mw690/001wSoZ7zy6I2UdZv1527&690

1921,東便門城樓及迤東外城北垣內壁(沿城根兒往東就是外城東北角登城馬道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http://s15/mw690/001wSoZ7zy6I2UeuR3M2e&690

1921,東便門東側城牆外(迎面走來的是送葬隊伍)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5/mw690/001wSoZ7zy6I2UoeliA64&690

1921,東便門東水關外側,大通橋東側,位於東便門迤東外城北垣下,水關外爲頭道橋,道路過橋東行,順通惠河南河沿兒陸路可達通州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6/mw690/001wSoZ7zy6I2UfLImF25&690

1921,東便門箭樓外側
拱券門洞,內側是過木方門(內方外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6/mw690/001wSoZ7zy6I2UgahY905&690

1921,東便門全景,箭樓、城樓、甕城,由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附近的內城牆外側拍攝東便門,可見東便門的西水關的閘口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3/mw690/001wSoZ7zy6I2Ugl5hy2c&690

1921,東便門外大通橋。从橋北東側岸邊南望,橋南正對東便門,可見箭樓一角,近處爲鎭水獸趴蝮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mw690/001wSoZ7zy6I2UgvLEs10&690

1921,東便門外大通橋東北部(可清楚看到橋的結構細部)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gHAoDaf&690

1921,東便門外大通橋東側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gTo871f&690

1921,東便門外大通橋西側近景(可見閘板和閘耳,閘前是浣衣玩耍的孩子)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mw690/001wSoZ7zy6I2Uh3LKU90&690

1921,東便門外大通橋西側全景(閘外泊岸延伸較遠)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2/mw690/001wSoZ7zy6I2Uhdsel11&690

1921,東便門外東水關橋(頭道橋)下的三孔出水口外側,背景中看到大通橋,水關西側護岸上的鎭水獸-趴蝮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8/mw690/001wSoZ7zy6I2UhoC8L87&690

1921,東便滅甕城牆外東側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hPnsj2f&690

1921,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由西水關外側的岸邊向城牆方向拍攝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5/mw690/001wSoZ7zy6I2Ui2HBY6e&690

1921,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庚子之變後僅做了簡單修繕,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頂已坍塌,外城北城牆多處雉堞損毀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ibMBh0f&690

1921,東便門西水關東側的墩臺(馬面)西面城牆上破損的雉堞處拍攝的東便門外,大通橋西側的水面。北岸邊停靠有三隻在內城東護城河載客的游船。注意到树下的排子車,這組照片應是在同一時間所拍攝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5/mw690/001wSoZ7zy6I2UtwCRMee&690

1921,東便門城樓南面(城裏,向北拍攝,城樓爲單層單檐歇山小式,敷灰筒瓦,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2UtWWSx9d&690

1924,東便門甕城外,大通橋,通惠河(護城河)。
http://s5/mw690/001wSoZ7zy6I2UH85lG44&690

1930年前後,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大通橋西側岸邊的駁船。這張老照片下面的註釋“東便門角樓”是誤導,明明是東便門西水關,背景是內城東南角樓。可偏註了“東便門角樓”,簡直是亂彈琴。這是《舊京文物略》裏的一幅,1934年出版,這都八十多年了,還得勘誤。
http://s16/mw690/001wSoZ7zy6I2Uda1jhaf&690

1933,東便門外大通橋,也卽護城河橋,通惠河到此也是護城河了。原註釋:Triple-arched stone bridge(Da tong qiao).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http://s7/mw690/001wSoZ7zy6I2Uuf7Eic6&690

1933,東便門外大通橋。從橋北,東側岸邊南望。原註釋:Detail of Qian men showing roof at night(Da tong qiao).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http://s9/mw690/001wSoZ7zy6I2Uuqhra68&690

1933年前後,東便門城樓北面(甕城內)。
http://s7/mw690/001wSoZ7zy6I2UwWVU226&690

上圖細部,城樓門洞上方的東便門石匾。
http://s5/mw690/001wSoZ7zy6I2Ux3s2g74&690

1933年前後,東便門城樓西面(城牆上)。
http://s13/mw690/001wSoZ7zy6I2UzddtGac&690

1933年前後,東便門箭樓南面(甕城內)。
http://s6/mw690/001wSoZ7zy6I2UCavid75&690

1955~1957,東便門城樓南面(城裏,向北拍攝,箭樓及甕城已拆除)。
http://s11/mw690/001wSoZ7zy6I2UuCX0K4a&690

1950s,東便門外大通橋。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2VddwV71d&690

1950s,東便門外大通橋。這小姑娘、小伙兒也都該做奶奶爷爷了。
http://s15/mw690/001wSoZ7zy6I2Vltqyi7e&690

1956,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及內城東南角樓。這時候東便門和外城北垣已拆除,西水關處像是已建起了橋樑,不久鐵路就要從這裏修進到內城,新的北京站就要誕生了。
http://s13/mw690/001wSoZ7zy6I2UCg7qQfc&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