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轶事—西半壁街胡同
标签:
杂谈教育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这里是北京】 |
西半壁街胡同
西半壁街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崇文区,呈东西走向,西起西草市街,东到华北光学仪器厂西墙,全长185米,宽大约为4米。西半壁街胡同是半壁街胡同的西部一段,由于半壁街胡同挨着金鱼池,一侧有房舍,一侧没有房舍,故明代时被称为半边街。清朝被改称为半壁街,以金鱼池为界,以东叫东半壁街,以西叫西半壁街。1965年,华北光学仪器建成后,东、西半壁街被阻隔不能再通行。虽然西半壁街只是一个4米宽的小胡同,却曾留下热血豪侠大刀王五和一代宗师霍元甲的身影。
热血英豪大刀王五创镖局
西半壁街13号是闻名天下的源顺镖局的旧址,其创始人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一代豪杰大刀王五。镖局格局坐南朝北,共有50多间房舍,由前院、后院和西跨院三部分组成,前院为车棚、马厩和仓房,后院是镖师的习武场和生活起居之地。当年大刀王五就是在这里广交天下豪杰,为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而参与各种运动。如今源顺镖局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大刀王五的第四、第五代后人仍然驻守在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德容感化”和“义重解骖”两方匾额以及大刀王五曾经使用过的部分什物。相传大刀王五当年所持的大刀足有113斤重,他如雷贯耳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可惜这把大刀并没有存留下来。
大刀王五是与一代宗师霍元甲、武林大师黄飞鸿、侠客燕子李三齐名的传奇人物。他本名王正谊,是河北沧州人,出身寒微,命运坎坷,自幼丧父,12岁就成了一家烧饼铺的学徒,后来收到沧州尚武环境的熏陶而痴迷武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沧州就是武学圣地,那里到处都有武场和镖局,武林高手众多。王五打杂的烧饼铺附近就有一个叫作成兴的镖局,镖局的师父叫李凤岗,武艺非常了得。王五为了学习武术,常常到成兴镖局偷师学艺。李凤岗和镖师们经常在练武场施展拳脚,王五爬墙从门缝中看得一清二楚,他默默地把各种套路的一招一式都铭记在心,武艺日渐增长。其实李凤岗早就发现王五偷学武艺,不过那时他并没有把一个爱好武学的少年放在眼里,就这样寒来暑往过了好几年,王五每天都到武场观摩镖局的人练功,几乎不曾间断过,李凤岗被他的坚韧打动了,于是收他为徒。令李凤岗大为惊讶的是,王五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武术指导,练气拳来却有模有样,可见王五是个难得的武学奇才。此后,李凤岗对王五倾囊相授,用心栽培,王五悟性极高又勤奋刻苦,短短几年,武艺就已炉火纯青。王五学有所成后就跟着师父闯荡江湖押镖,历经几年磨砺后,他的社会阅历已经十分丰富,于是在北京的西半壁街胡同开创了源顺镖局。王五为源顺镖局立下了四条规矩:一、重要的镖他会亲自押送;二、凡是提到自己名号的江湖朋友都要好生款待,分别时要把盘缠返还给人家;三、冬夏两季都要施舍给穷人衣物,夏季为穷人发放单衣,冬季为穷人发放棉衣;四、过年镖局的镖车要装上东西免费赠送给穷人。可见大刀王五是个扶危济困、行侠仗义的仁义之士。当年百姓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戴,曾曾送给他“尚武”、“济贫”两方匾额。
大刀王五武艺高强,为人仗义,不但在江湖上名声大振,在朝廷上也有不少官宦要员听过他的名号。谭嗣同的父亲湖北巡抚谭继洵就曾聘请大刀王五做儿子的武术老师,从此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成了师徒和好友。后来谭嗣同成为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为了避开慈禧太后的耳目,经常带着支持变法的义士聚在源顺镖局商讨大事。也许作为一名个性豪爽的习武之人,大刀王五当年并不能深入理解谭嗣同的政治主张,但他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愿意为自己的朋友肝脑涂地。即便他不晓得维新变法的意义,也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因为从他朴素的价值观和忠肝义胆的侠义精神来讲,朋友的事他不可能置身事外,对国家有好处的事他一定乐于倾力付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顺利逃脱,大刀王五表示愿一路护送谭嗣同逃亡到安全地带。谭嗣同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拒绝了他的好意,大义凛然慷慨下狱,最终在菜市口英勇就义。临行刑前,谭嗣同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句,其中两昆仑指的就是康有为和大刀王五。谭嗣同牺牲后,大刀王五冒死收殓其尸骨秘密埋葬。因为他与谭嗣同交好,受到慈禧的怀疑,之后不得不暂时离开北京到天津生活。当时,大侠霍元甲非常钦佩大刀王五的为人,曾亲自登门拜访,尊其为师父,向他讨教过武术。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传到了天津,一腔热血的大刀王五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返回北京杀敌报国。最终大刀王五为了国家大义死于敌人的抢下,结束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大刀王五的传奇事迹深刻体会了国人的道义精神,他侠肝义胆,为朋友愿两肋插刀,为国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义士。他与谭嗣同和霍元甲的友谊成为民间流传的一段佳话。西半壁街胡同因为大刀王五的事迹和他开创的源顺镖局,而在京城众多街巷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今我们造访源顺镖局旧址,似乎仍能感受到这位热血英雄的风采,西半壁街胡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做一个追求正义、爱国爱民、光明磊落的人,为祖国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代宗师霍元甲威震中华
西半壁街13号是一代宗师霍元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当年他是为了给好友大刀王五收尸而暂居此地。提起大名鼎鼎的霍元甲,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古道热肠,一生好打抱不平,虽然生命短暂,却活得轰轰烈烈,是清末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被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成为国人心目中屈指可数的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父亲霍恩第是个武艺精湛的镖师,继承了家传的“迷踪拳”在家乡颇有名气。霍元甲从小体弱多病,但父亲一心望他学文,不赞成他习武。每当看到哥哥霍元卿和弟弟霍元栋随父亲到练功房练武,而自己被迫提笔练字,霍元甲就心急如焚。因为学武心切,他被迫偷看父亲和兄弟练武,到了夜里悄悄一个人披星戴月地刻苦练习,一练就是好几年,几乎没有一日间断过,武艺渐入佳境。长大后,霍元甲离开村庄到县城谋生,干过搬运工,也做过生意。当时当地有一群地痞经常滋事向其索要保护费,霍元甲一人大战数人,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从此名声大震。父亲这才知道他会武功,遂将霍家的“迷踪拳”传授给他。霍元甲爱憎分明,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英雄,其中最为民间津津乐道的是他两次打擂台的经历。1901年,一位俄国大力士来到中国口出狂言,自封为“世界第一大力士”,并声称“英国人第二”、“德国人第三”。霍元甲闻言后非常气愤,说道:“他难道欺我中华无人吗?”于是决定为中国人争口气,提出与之一较高下。俄国大力士见到霍元甲后,被他的气势震慑,自知自己绝非霍元甲敌手,竟因一时胆怯逃走了,从此霍元甲名震四海。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来华登报侮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及农劲荪、陈公哲等爱国义士大为愤慨,遂邀请霍元甲与奥皮音登台比试。当年擂台建于张园,足有4尺高、20尺宽。霍元甲在报纸上义正词严地回敬奥皮音:“世人皆讥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我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愿意与自诩为天下无敌的人一决雌雄。我霍元甲专门迎战外国大力士,即便他有钢筋铁骨,我也无所畏惧!”最终这场举世瞩目的擂台大赛并未如期举行,原因是奥皮音夸下海口不过是想自我炒作,并不想以身犯险。他只晓得西洋拳法,根据西方的规则比赛只能用手击打对方,不能用脚。而中国功夫是手足并用,他对此毫无胜算,霍元甲又要求两人签下生死状,他自然不愿因为嘴上失德而命丧他乡,于是知趣地退出了比赛。在霍元甲的要求下,他登报更正自己的声明,从此国人士气大增。为了培养革命运动的骨干,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创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由霍元甲担任教授武术的老师。中国精武体操会就是精武门的前身。由此可见,当年霍元甲曾投身于火热的革命运动中,为国家的前途和拯救民族危亡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
霍元甲来京完全是为了好友大刀王五,两人均属热血男儿,相识以来有一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大刀王五遇害后,头颅被洋人悬挂在城楼上示众,旁边有重兵看守。大刀王五的首级无法取回,顺远镖局的弟子不能将其安葬,于是声泪俱下地恳请大侠霍元甲出面帮忙。霍元甲得知好友遇难的消息,不免悲从中来,当即动身赶往北京,向《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打探好了城楼的情况。当天晚上,霍元甲在西半壁街13号南房西侧的一间居室里歇脚。到了夜里,他凭借一身了得的武功,神不知鬼不觉地秘密登上城楼,顺利取回了大刀王五的人头。如此,大刀王五的头颅和尸身才得以合葬。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佩霍元甲的胆识,用“以武保国强种”的高度评价他,并为精武会提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表示对霍元甲的钦佩之情。
霍元甲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是当时的国人有目共睹的,他的尚武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出一代豪侠的至高精神境界,他的传奇故事并没有随着他生命的消逝而完结,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会一直封存于国人的心中,成为鼓舞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伟大精神力量。霍元甲虽然为了大刀王五只在西半壁街胡同居住了很短的时间,但他的到来对这条胡同来说意义重大,一条仅有4米宽的胡同因为曾留下霍元甲的踪迹而沾染了英雄气息,如今这条胡同向我们传达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前霍元甲为了保家卫国挺身而出,今天我们应该继承他的爱国精神,为国家建设添瓦加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前一篇:老北京胡同轶事—鲜鱼口胡同
后一篇:老北京胡同轶事—西直门外大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