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40集》学习笔记

(2020-06-18 12:03:11)
标签: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

学习笔记

扎根教育

分类: 资料整理

30集

重德轻义,当孩子的思维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聪明用在当孝子、当好学生、当好公民那才是用对了地方。

孩子撒谎有几种可能:

1. 利益(贪图利益)

2. 好玩

3. 逞能(炫耀、夸大)

4. 掩过是非

5. 父母的影响

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没有见到事实真相,绝对不能听片面之词,传出去,要谨慎。

『来说事非者,必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有修养的人绝对不会说别人是非,他希望是人与人和睦相处。

〖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我们要常常提升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判断不对,有可能会好心行了坏事。

德行的根本在于“孝”。

 

31集

『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就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会犯同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

什么是善?

善的标准《弟子规》。《了凡四训》讲的很透彻。

行善的时候还有求,我们的心已经不纯了。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

《了凡四训》这本书把善归纳成十件事:

一、 爱敬存心

二、 敬重尊长

三、 与人为善(看见别人做好事,我们也可以帮忙一起做)

四、 劝人为善(最好身教,立身行道) 『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教人行善不要一下子标准很高,让他比较自在的可以学习,可以去力行。

五、 成人之美

六、 救人危急

七、 兴建大利(利益别人的事,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

八、 舍财作福

九、 护持正法

十、 爱异物命

 

32集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假如有,敢快纠正,没有就保持。

李炳南老师讲过: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绝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了。规劝他人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了事,我们不要去批评,要协助他收实好残局,他也会很感激你。再近一步引导,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于做人的能力。当我们都是这样的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是最傻的。

有人请教净空法师,不【见人恶】好困难,有什么好方法对治?

净空法师讲:以后看到别人的恶,你就说,都是我的错。

比方说: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那你就敢快教啊。

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

比方说: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就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

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所以这个方法,很妙很受益。

“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先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过自己的过失。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会怎么样?都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越积越丰沛。

改过要发三种心: 耻心   畏心   勇心

为什么要发“羞耻心”?

因为我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夫子还说过『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了。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

为什么要发“敬畏心”?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的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要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所以『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错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说实在『人生无常』,改过决不可等待,等生命结束了你想改也改不了,所以要及时改过,不能让子孙后代蒙羞。

为什么要发“勇猛心”?

要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对治自己的坏习惯,绝对不能退缩。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这要有勇气,不能退缩。《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nie指』。

改过大分三项: 从事上改   从理上改   从心上改

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关照自己的赶心动念。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不要把人生当作只是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真正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时时患得患失。

 

33集

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他独处,从别人都没看到的地方,他都能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德比才更重要,有德有才会爱人,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无才会毀才。培养孩子先重德行。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越高,树阴长的越大,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当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当长者主动修正、主动改过,也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于认错的风气。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朋友能够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你看路。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虚心,自然就有众人给你帮忙。

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表君子的德行。竹子为什么表君子?因为竹子的心是空的,常使虚怀纳雅言。所以我们要【见人善,即思齐】,我们的老祖宗也和万物学习。

竹子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虚心、很好的学习环境、坚忍的态度、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对于身旁人、事、物都有一种谦恭的态度,接受他们的雅言都去向他们学习。那我们的人生会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为什么我们听到别人的称赞,我们要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

因为我们的才能、甚至于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比方说,我们的成长都是父母的养育、教育,还有很多长者给我们指导、关怀,我们才能形成这样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想到这些功劳都是他们的。这样我们才不会自视甚高。一件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们也要处处感谢这些付出的人。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那“闻誉”就不会乐,会觉得诚惶诚恐,要敢快尽心尽力把自己那一份角色做好,以回馈这么多人的付出。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所谓『不知者无罪』,所以当别人无心犯错,我们要包容、宽恕,不然他也会很难受。我们也要时时关照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

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每个环境可能都有它的规矩在。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于东西的摆设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改变。可能我们是觉得好心,但是这么一个动作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麻烦,有可能犯了【无心非 名为错】。

 

34集

人生转变第一步要从自己开始。

孔老夫子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

第一个, 『好学近乎知』,学习要不断的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长时熏习。

第二个, 『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落实圣贤教诲,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断看到孩子、家庭的需要,看到社会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

第三个, 『知耻近乎勇』,真正有勇气、真正大勇之人是能够降伏、对治自己的坏习惯,近而把它改正过来。击败他人一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

过要能改,改过必须要先悔过,悔过必须要先知过。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弟子规》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我们才能知过、悔过、改过,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泛爱众】广泛的爱护一切人、事、物。

孟子讲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定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再从仁爱仁民这份爱心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植物、动物、矿物。

 

35集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而然就会传递开来,德风会吹出去。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偃”指草低下身来;代表德风一吹过去,所有平民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效法。当然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学问,自然会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孔夫子每天忧虑四件事,《论语》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忧虑一天怕其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自己领会的道理一定要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要敢快修正不能懈怠。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越来越大,自然而然感得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爱戴。所以【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也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一个人有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这个“才”绝对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是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

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成就别人,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36集

孟夫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指什么?

《中庸》里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情绪。长期下来,因为存心的不同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太自私到极点,亲朋好友也会离他而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不会去轻慢他人,也不会去谄媚他人。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语之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37集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判断正确才能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有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

处众当中必要以“和”为贵,然后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人不能只顾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

什么是“情”,什么是“智”?

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当一个人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才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

时时想着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

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也是原谅了自己。把别人的过错放在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好受。所以要能够『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因为当你把怨放在心上,对方也能感觉到。

一个人常常会批评别人就是内心不平。他的心为什么不平?

因为成长过程或者现在的家庭让他的心无法平息,都是他的内心很苦,没有好好的处理掉。所以我们要扩宽心量对待别人。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我们的心智;

  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

  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

  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我们应该独立;

  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长的人。

当一个人转一个念,所有的烦恼有可能就会转成智慧,也由于你能转得过来,这些伤害、欺骗、绊倒你的人会突然会对你很惊讶,也会对你很佩服。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心智的成长,人一生最重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

 

38集

【泛爱众】就是人际关系学,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落实《弟子规. 泛爱众》的教诲。其实要能爱护众人也必然是“孝悌”的基础开始扎根。一定是从家庭开始学习对人的关怀、付出。孔夫子在《论语》中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以所有人际关系的能力必然是从家庭出发。一个人人格的建立关键还在家庭之中,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慎,因为家族的教育天天都是潜移默化的。

人与人的关系在于一个字,礼让的让。『让则有余,争则不足』,所以人与人相处要能够礼让。“礼让”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纵使再亲的人或者是夫妻、父子也应该以礼相待,不能因为太亲而不尊重。

人与人相处还要学忍让。“忍”,会意字,一把刀,一个心,代表忍的功夫。利刃就好像人锋利的言词给你很多讥讽、毁谤,这个时候你也要能够忍得下来。我们要明白,这些情绪的反应都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要跟他计较,应该给予包容的态度。

有一句格言:『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很多的态度一念转过来可能就从地狱到天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每天犯错很多,会宽恕自己好多次;可能别人犯错,我们情绪就控制不住。这样转一个角度,拿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那别人与我们相处就会很舒服,没有压力,所以能全交,能够交到很多的朋友;可能我们每天看到别人的好多过失,用责备别人的态度回光返照来要求自己,那我们的德行会进步得很快,所以能够寡过。

所以“忍让”当中要有一颗宽恕的心,处处能从别人角度着想,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在忍当中,我们已经在扩宽心量,就能做到【理服人,方无言】,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因为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屈。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的缘分都得来不易,不要多年的交情可能一语寒心,结果温情全消。这时我们要想到【言语忍,忿自泯】【忿思难】。一定要忍去情绪、忍住脾气。这是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当中除了要“礼让”,还要“忍让”。

再来还需要“谦让”,当我们懂得谦虚别人就如沐春风。相反的,当我们有钱、有才华了就得意洋洋,那这股傲气就会让身旁的亲友觉得很有压力。会伤害人与人之间好的印象、好的关系。所以谦让也很重要。谦让能够替他人留余地,不要让人家感觉矮你一截,很不舒服。除了能够让人家好受之外,当我们谦卑就受教有地,就会赢得很多长者给我们提醒、指导,所以“谦”益处很多。当我们处处韬光养晦,处处给人家余地,慢慢的就变成时时能替人设想的人。

当我们从小就告诉孩子“礼让”,他会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告诉他要“忍让”,他就可以与人相处一团和气,不发生冲突;教他“谦让”,他就时时谦卑,懂得替人家着想,替人家留有余地。

所以不要争,争一定从竞争到最后变什么?竞争 → 斗争 → 战争。“让”能赢得友谊,“争”必然树立敌人,到最后人生大半的精力可能都耗在去防止别人来伤害我,那就太累人了。

【亲仁】

亲近(学习)仁德之人。

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  好老师        好同学。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好同学能够彼此体惜,互相提醒,能够【善相劝 德皆建】,能够【闻誉恐 闻过欣】,这样的态度一定会赢得【直谅士 渐相亲】。

中国有两股重要精神:孝道 师道。 师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39集

仁,会意字,二人,能够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也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一种态度,处处能替人设想。

判断一个仁德之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存心仁厚

2. 处处谦卑

3. 以身作则

讲到一定要做到,甚至是先做到后才说出来。所以,做到以后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所以必然时时要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能够先从修身做起。

中国文化心法浓缩起来只有三个字:『君、亲、师』

天地之间最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其实『君、亲、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天地之德落实在立身、齐家、落实在贡献社会上。所以,中国人对于『君、亲、师』特别的恭敬。『君、亲、师』除了身份之外还有它本质的意义。我们只要时时告诉自已有没有作之君 作之亲 作之师,这样你就能时时在圣道之中。

:以身作则,身教

:关怀、爱护

:教导、言教

『君、亲、师』一定可以解决所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当人与人的问题可以解决,那人与社会的问题就能解决?整个社会只是人群的积累,所有对待人的态度你只要掌握到,那人与社会的问题就能解决 ;那人与自然一定可以和睦相处。仁慈之心可以延伸为对万物的关怀与尊重。所以只要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将是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在人与人当中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用这样的态度,道业精进很快。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好教,就是没有落实『君、亲、师』。

女人这一生要为人女、为人母,一定要学习懂得忍耐,懂得在境界当中去考验。假如考验一来她就退回去,那她这一生该学的这一些学问就学不到。所以女儿不能宠。所以父母爱护子女的方法也要对,才是

 

40集

《朱子治家格言》讲道:『狎匿恶少,久必受其累』,所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相当稳固,对于这些比较没有德行的朋友,我们要敬而远之,好好先修养自己的德行。

『狎匿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亲近品行恶劣的年轻人,时间长了必定会受他们的牵累;结交规矩稳重的人,到了急难之时就可以依靠他们。

狎匿:即狎昵,亲近而不庄重。 恶少:品性恶劣,胡作非为的年轻人。

屈志:委屈自己的心志,迁就。 老成:老实,规矩,稳重。

『观心为要』,处处关照自己的心,有没有不恭敬,有没有贪婪,有没有懒惰,有没有不慈悲。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一个人的学问要增长,必须要力行+学文,这叫『解行相应』。这个很重要。

一开始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问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力行,不然就【长浮华】。

力行不学的时候,容易任己见 昧理真。比如【须顺承】当父母对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去做;当父母不对的时候,我们要顺势而为,当然也不要马上顶回去,可以用迂回战术,等父母比较理智了,我们再【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所以这个“顺”绝对不是父母说什么都照做。

所以学问必须力行+学文,『解行相应』。因为你行的越彻底,帮助你理解,那理解的越深,行的就越到位。而且“行”是枢纽,当你有所力行,你才会有所感悟,所以学一条要做一条。真正力行去做,你的恭敬心、细心、体谅心就提升了。所以要老实去做,领会一句马上力行,力行能让我们法喜充满。所以要『解行相应』。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经书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学问要靠平常不断的积累。

《礼记. 学记》里提到:『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学问要专而不能杂。学习东西切忌不能贪多,不能贪快。你太燥进了,那个心根本都很浮动,跟学问不相应。

学艺术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

《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因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我们时时以仁、以礼以圣贤教诲存心就会让德行不断提升,而且学圣学贤会有更多的人爱护你、礼敬你。当我们不断用这个存心去面对身边周遭的人,相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于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团结。

 

40集

学习《弟了规》有没有其它辅助教材,帮我们更好的提高?

可以配合《德育课本》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