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40集》学习笔记
(2020-06-18 12:03:11)
标签: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弟子规学习笔记扎根教育 |
分类: 资料整理 |
第30集
「重德轻义」,当孩子的思维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聪明用在当孝子、当好学生、当好公民那才是用对了地方。
孩子撒谎有几种可能:
1.
2.
3.
4.
5.
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没有见到事实真相,绝对不能听片面之词,传出去,要谨慎。
『来说事非者,必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有修养的人绝对不会说别人是非,他希望是人与人和睦相处。
〖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我们要常常提升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判断不对,有可能会好心行了坏事。
德行的根本在于“孝”。
第31集
『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就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会犯同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
什么是善?
善的标准《弟子规》。《了凡四训》讲的很透彻。
行善的时候还有求,我们的心已经不纯了。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
《了凡四训》这本书把善归纳成十件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32集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假如有,敢快纠正,没有就保持。
李炳南老师讲过:「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绝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了。规劝他人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了事,我们不要去批评,要协助他收实好残局,他也会很感激你。再近一步引导,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于做人的能力。当我们都是这样的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是最傻的。
有人请教净空法师,不【见人恶】好困难,有什么好方法对治?
净空法师讲:以后看到别人的恶,你就说,都是我的错。
比方说: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那你就敢快教啊。
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
比方说: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就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
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所以这个方法,很妙很受益。
“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先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过自己的过失。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会怎么样?都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越积越丰沛。
「改过」要发三种心: 耻心
为什么要发“羞耻心”?
因为我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夫子还说过『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了。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
为什么要发“敬畏心”?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的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要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所以『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错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说实在『人生无常』,改过决不可等待,等生命结束了你想改也改不了,所以要及时改过,不能让子孙后代蒙羞。
为什么要发“勇猛心”?
要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对治自己的坏习惯,绝对不能退缩。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这要有勇气,不能退缩。《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nie)指』。
「改过」大分三项:
从事上改
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关照自己的赶心动念。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不要把人生当作只是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真正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时时患得患失。
第33集
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他独处,从别人都没看到的地方,他都能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德比才更重要,「有德有才会爱人,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无才会毀才」。培养孩子先重德行。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越高,树阴长的越大,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当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当长者主动修正、主动改过,也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于认错的风气。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朋友能够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你看路。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虚心,自然就有众人给你帮忙。
「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表君子的德行。竹子为什么表君子?因为竹子的心是空的,常使虚怀纳雅言。所以我们要【见人善,即思齐】,我们的老祖宗也和万物学习。
竹子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虚心、很好的学习环境、坚忍的态度、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对于身旁人、事、物都有一种谦恭的态度,接受他们的雅言都去向他们学习。那我们的人生会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为什么我们听到别人的称赞,我们要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
因为我们的才能、甚至于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比方说,我们的成长都是父母的养育、教育,还有很多长者给我们指导、关怀,我们才能形成这样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想到这些功劳都是他们的。这样我们才不会自视甚高。一件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们也要处处感谢这些付出的人。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那“闻誉”就不会乐,会觉得诚惶诚恐,要敢快尽心尽力把自己那一份角色做好,以回馈这么多人的付出。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所谓『不知者无罪』,所以当别人无心犯错,我们要包容、宽恕,不然他也会很难受。我们也要时时关照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
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每个环境可能都有它的规矩在。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于东西的摆设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改变。可能我们是觉得好心,但是这么一个动作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麻烦,有可能犯了【无心非 名为错】。
第34集
人生转变第一步要从自己开始。
孔老夫子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
第一个, 『好学近乎知』,学习要不断的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长时熏习。
第二个, 『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落实圣贤教诲,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断看到孩子、家庭的需要,看到社会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
第三个, 『知耻近乎勇』,真正有勇气、真正大勇之人是能够降伏、对治自己的坏习惯,近而把它改正过来。「击败他人一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
过要能改,改过必须要先悔过,悔过必须要先知过。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弟子规》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我们才能知过、悔过、改过,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泛爱众】广泛的爱护一切人、事、物。
孟子讲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定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再从仁爱仁民这份爱心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植物、动物、矿物。
第35集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而然就会传递开来,德风会吹出去。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偃”指草低下身来;代表德风一吹过去,所有平民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效法。当然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学问,自然会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孔夫子每天忧虑四件事,《论语》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忧虑一天怕其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自己领会的道理一定要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要敢快修正不能懈怠。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越来越大,自然而然感得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爱戴。所以【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也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一个人有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这个“才”绝对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是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
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成就别人,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第36集
孟夫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指什么?
《中庸》里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情绪。长期下来,因为存心的不同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太自私到极点,亲朋好友也会离他而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不会去轻慢他人,也不会去谄媚他人。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语之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第37集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判断正确才能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有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
处众当中必要以“和”为贵,然后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人不能只顾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
什么是“情”,什么是“智”?
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当一个人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才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
时时想着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
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也是原谅了自己。把别人的过错放在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好受。所以要能够『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因为当你把怨放在心上,对方也能感觉到。
一个人常常会批评别人就是内心不平。他的心为什么不平?
因为成长过程或者现在的家庭让他的心无法平息,都是他的内心很苦,没有好好的处理掉。所以我们要扩宽心量对待别人。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我们的心智;
当一个人转一个念,所有的烦恼有可能就会转成智慧,也由于你能转得过来,这些伤害、欺骗、绊倒你的人会突然会对你很惊讶,也会对你很佩服。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心智的成长,人一生最重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
第38集
【泛爱众】就是人际关系学,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落实《弟子规. 泛爱众》的教诲。其实要能爱护众人也必然是“孝悌”的基础开始扎根。一定是从家庭开始学习对人的关怀、付出。孔夫子在《论语》中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以所有人际关系的能力必然是从家庭出发。一个人人格的建立关键还在家庭之中,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慎,因为家族的教育天天都是潜移默化的。
人与人的关系在于一个「让」字,礼让的让。『让则有余,争则不足』,所以人与人相处要能够礼让。“礼让”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纵使再亲的人或者是夫妻、父子也应该以礼相待,不能因为太亲而不尊重。
人与人相处还要学忍让。“忍”,会意字,一把刀,一个心,代表忍的功夫。利刃就好像人锋利的言词给你很多讥讽、毁谤,这个时候你也要能够忍得下来。我们要明白,这些情绪的反应都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要跟他计较,应该给予包容的态度。
有一句格言:『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很多的态度一念转过来可能就从地狱到天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每天犯错很多,会宽恕自己好多次;可能别人犯错,我们情绪就控制不住。这样转一个角度,拿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那别人与我们相处就会很舒服,没有压力,所以能全交,能够交到很多的朋友;可能我们每天看到别人的好多过失,用责备别人的态度回光返照来要求自己,那我们的德行会进步得很快,所以能够寡过。
所以“忍让”当中要有一颗宽恕的心,处处能从别人角度着想,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在忍当中,我们已经在扩宽心量,就能做到【理服人,方无言】,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因为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屈。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的缘分都得来不易,不要多年的交情可能一语寒心,结果温情全消。这时我们要想到【言语忍,忿自泯】【忿思难】。一定要忍去情绪、忍住脾气。这是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当中除了要“礼让”,还要“忍让”。
再来还需要“谦让”,当我们懂得谦虚别人就如沐春风。相反的,当我们有钱、有才华了就得意洋洋,那这股傲气就会让身旁的亲友觉得很有压力。会伤害人与人之间好的印象、好的关系。所以谦让也很重要。谦让能够替他人留余地,不要让人家感觉矮你一截,很不舒服。除了能够让人家好受之外,当我们谦卑就受教有地,就会赢得很多长者给我们提醒、指导,所以“谦”益处很多。当我们处处韬光养晦,处处给人家余地,慢慢的就变成时时能替人设想的人。
当我们从小就告诉孩子“礼让”,他会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告诉他要“忍让”,他就可以与人相处一团和气,不发生冲突;教他“谦让”,他就时时谦卑,懂得替人家着想,替人家留有余地。
所以不要争,争一定从竞争到最后变什么?竞争 → 斗争 → 战争。“让”能赢得友谊,“争”必然树立敌人,到最后人生大半的精力可能都耗在去防止别人来伤害我,那就太累人了。
【亲仁】
亲近(学习)仁德之人。
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好同学能够彼此体惜,互相提醒,能够【善相劝 德皆建】,能够【闻誉恐 闻过欣】,这样的态度一定会赢得【直谅士 渐相亲】。
中国有两股重要精神:孝道 和 师道。 师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第39集
仁,会意字,二人,能够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也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一种态度,处处能替人设想。
判断一个仁德之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2.
3.
讲到一定要做到,甚至是先做到后才说出来。所以,做到以后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所以必然时时要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能够先从修身做起。
中国文化心法浓缩起来只有三个字:『君、亲、师』
天地之间最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其实『君、亲、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天地之德落实在立身、齐家、落实在贡献社会上。所以,中国人对于『君、亲、师』特别的恭敬。『君、亲、师』除了身份之外还有它本质的意义。我们只要时时告诉自已有没有「作之君 作之亲 作之师」,这样你就能时时在圣道之中。
「君」:以身作则,身教
「亲」:关怀、爱护
「师」:教导、言教
『君、亲、师』一定可以解决所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当人与人的问题可以解决,那人与社会的问题就能解决?整个社会只是人群的积累,所有对待人的态度你只要掌握到,那人与社会的问题就能解决 ;那人与自然一定可以和睦相处。仁慈之心可以延伸为对万物的关怀与尊重。所以只要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将是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在人与人当中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用这样的态度,道业精进很快。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好教,就是没有落实『君、亲、师』。
女人这一生要为人女、为人母,一定要学习懂得忍耐,懂得在境界当中去考验。假如考验一来她就退回去,那她这一生该学的这一些学问就学不到。所以女儿不能宠。所以父母爱护子女的方法也要对,才是「亲」。
第40集
《朱子治家格言》讲道:『狎匿恶少,久必受其累』,所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相当稳固,对于这些比较没有德行的朋友,我们要敬而远之,好好先修养自己的德行。
『狎匿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亲近品行恶劣的年轻人,时间长了必定会受他们的牵累;结交规矩稳重的人,到了急难之时就可以依靠他们。
狎匿:即狎昵,亲近而不庄重。 恶少:品性恶劣,胡作非为的年轻人。
屈志:委屈自己的心志,迁就。 老成:老实,规矩,稳重。
『观心为要』,处处关照自己的心,有没有不恭敬,有没有贪婪,有没有懒惰,有没有不慈悲。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一个人的学问要增长,必须要「力行+学文」,这叫『解行相应』。这个很重要。
一开始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问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力行,不然就【长浮华】。
力行不学的时候,容易任己见 昧理真。比如【须顺承】当父母对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去做;当父母不对的时候,我们要顺势而为,当然也不要马上顶回去,可以用迂回战术,等父母比较理智了,我们再【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所以这个“顺”绝对不是父母说什么都照做。
所以学问必须「力行+学文」,『解行相应』。因为你行的越彻底,帮助你理解,那理解的越深,行的就越到位。而且“行”是枢纽,当你有所力行,你才会有所感悟,所以学一条要做一条。真正力行去做,你的恭敬心、细心、体谅心就提升了。所以要老实去做,领会一句马上力行,力行能让我们法喜充满。所以要『解行相应』。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经书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学问要靠平常不断的积累。
《礼记. 学记》里提到:『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学问要专而不能杂。学习东西切忌不能贪多,不能贪快。你太燥进了,那个心根本都很浮动,跟学问不相应。
学艺术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
《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因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我们时时以仁、以礼以圣贤教诲存心就会让德行不断提升,而且学圣学贤会有更多的人爱护你、礼敬你。当我们不断用这个存心去面对身边周遭的人,相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于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团结。
第40集
学习《弟了规》有没有其它辅助教材,帮我们更好的提高?
可以配合《德育课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