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40集》学习笔记

(2020-06-18 11:48:57)
标签: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

学习笔记

扎根教育

分类: 资料整理

13集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所有的成功都取带不了家庭的失败。

人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人际交往中也要学会“拒绝”的能力,不然人生很多时间会耗在无谓的应酬上。

父母为什么会管你那么多?

是因为你的很多行为不能让父母放心。假如真正好好照顾自己,父母对你放心,假如你不能照顾自己而他们不提醒,就是他们失责了。

一个人的孝道,一定是从爱护自己的身体落实,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作,孝之始也〗。

我们为人子的人生要有诚信,要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造成自己犯下错误也连累自己的父母【德有伤,贻亲羞】。德无伤,假如我们的道德能够不断的提升,用我们的德行去造福社会、国家,就能够做到《孝经》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孝之终也。我们乘着年轻好好的奉献社会,父母会引以为光荣,那我们的后辈也会活得非常安慰。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别人错了,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其实别人错了,我们也错了。假如我们错了,我们就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

纵使别人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也不要用不对的态度对待,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跟本没有资格说别人的错。所以这是一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对。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中国很多圣贤在【亲憎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他那份至诚的孝心,而纽转家庭的气氛,近而家庭和乐。

人在面对事情时,绝不能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一出一出的好戏。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规劝一个人要注意几点:

一:存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冻了那么久,火要慢慢烤才会把它融化掉。所以一开始我们劝诫自己的亲友一定要关照自己的存心,一定是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假如是一种控制、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劝别人劝到吵架,甚至让对方恼羞成怒。这样子,我们就失去当初劝诫他真正的目的了。所以要时时记住这颗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当这一份心很坚定的时候,方法、态度,你自然而然会去修正自己。

二: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

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可以让其他的人【见人善,即思齐】;规过于私,因为成人重面子。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成就,首先要把面子放下(卖出去),所以要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对方也会觉得你很替他着想。

《论语》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我们就失责了。『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燥了就跟他讲了,这样就失语,讲错话了,善心行了恶事了。

要提高自己劝诫别人的智慧,才能透过我们的言语,对我们亲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三:态度跟方法;

【怡吾色 柔吾声】,我们平心静气。因为你动了气,就会让他也动气;你不动气,他就不容易动气。

四:耐心;

悦,高兴时再劝诫,一而再,再而三,要有耐心。

这个耐心从哪里发出来的?

从孝心,从友爱的心,从尽忠职守的心,一定要持续去做得到。

假如今天我们劝别人没有效果,要了解到问题不再对方,而在自己。当我们处处反醒自己,那我们劝诫别人的智慧就会越来越高。自然而然,别人就会感受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一定会把他转化过来。所以我们保持一个态度,假如别人不听我们劝告,是因为我们『德未修』,所以『感未至』。

劝诫别人,首先要赢得别人的信任,才会有效果。《论语》里提到『君子信而后谏』,君子劝别人,一定要对方很信任他,他才劝诫,假如对方不信任他,『不信则以为谤已也』,他还以为我们有意中伤他。

 

14集

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

  善于观察别人的需要,

  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40集》学习笔记

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多看],看别人的需要在哪;[多听],听出别人的需要,忌讳;[少讲],[少提意见]。

人要时时谨慎,时时感恩。

我们劝诫别人除了要有一颗诚心、真心之外,还要有巧妙的方法。

唐太宗三句良言:以铜为镜,正衣冠; 以史为镜,知兴替; 以人为镜,明得失

规劝亲友,亲友不听,假如我们恼羞成怒,意气用事,人生会越走越多的后悔。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这样做有损自己的福分,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的心。

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

 15集

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化他人。

不以言教而以身教。

当你有这一念心为他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和他人沟通,不必执着拘于面对面讲话就是沟通。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欧阳修讲:〖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祭的再好,不如父母生前好好奉养,父母走,我们也会很踏实,很安慰。毕竟我们尽力了。古代有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祭祀,是中国人很好的美德。《朱子治家格言》讲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也讲到:〖慎中追远,民德归厚〗。人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父母,有祖宗才会有我们,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

 

教孩子孝,有很多方法:

1. 以身作则

2. 亲师合作

3. 夫妻配合

4. 原则一致(在家庭教育的原则要一致,要有共识)

自助而后人助,用我们的真诚付出,自然让身旁周遭的人慢慢取得共识。


16集

孔夫子讲过,一个人求学问有三个法宝:『智、仁、勇』。〖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人,知耻近乎勇〗:只要好学就离智慧不远了;当我们力行圣贤的教诲,我们就能慢慢感受到圣贤存心,也能感受到众人的需要,我们那种仁慈、同理心就会出来;真正了解自己的过失,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从而能降伏自己的烦恼、坏习惯,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出则弟】

“出”表家庭以外就要学习弟,“弟”表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教诲。

『德行』是家之本,国之本。

孩子没有礼貌,在言语、行为中不知不觉就会形成很多阻力;注重孩子的德行,无形当成会给他带来很多的助力。

懂礼、懂让才能让人生的路顺畅,才不至于会塞车,会冲突。

 

  【兄dao友弟dao恭兄弟睦孝在中】

  人在很有钱,很有权势的时候,只要没有原则,家道必然在几代内会败掉。

当你真诚的付出,对方一定感受的到,而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回报,这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万物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到极处,天地都会感动。祸福将至,从哪里看出?《中庸》讲:『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相处和睦](结果),[平等对待](缘因),因为「平」所以人心也平,「人心平」才不会有纠纷产生。所以教孩子一定要平等对待,这个「平」很重要。

 

17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当人了解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解道理后,心才会平,理得心安就不会患得患失,常常想要去跟人家争夺。要了解命运的真相,可以去看《了凡四训》。两种人命算不准:大善,大恶。

往往一个很会相让的孩子,都会赢得长辈对他特别的照顾。

人跟人相处冲突最多的就是言语。但是言语起了冲突,脾气就上来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了什么?心量,也障碍了人与人之间好的关系。

发了5分钟脾气,要花多长时间去除不好的效果?所以『忿思难』,孔子君子九思当中提醒我们忿怒不可发。因为忿怒一发很难回归原来的样子,甚至不可能再回来了。〖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人生短暂,为什么不好好相处。要找到方法对治,而对治的功夫要练到字这个程度。

字什么功夫?

要忍的明明白白,忍的为大局着想。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明白了,改变绝对不是一蹴可及。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尽好我的本分,本来就是应该做的。所以做的心安理得,自然你的身教就会传递出去。你就让它水到渠成嘛!所以当我们明白,我们就能够去包容。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是要道法自然来做。

能忍得住,就是为大局着想。只要我们放下这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执著一定会越走越圆满。怎么处理忿怒的心情?扩宽心量,自然没有障碍。(慈悲、仁爱的心胸)

会意字,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就是他的心当奴隶了,被坏习惯牵着鼻子走。所以很多人发完脾气,会很后悔。所以下次再发脾气要想到【言语忍 忿自泯】,也可想到〖忿思难〗,绝对要当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让这些坏习惯主宰了我们的命运。

会意字,代表设身处地从他的心,角度去看事,你的怒气就可能消一半。当你时时可以宽恕,相信你的整个人生可以翻转过来。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当孩子尊敬长辈,他这一份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礼的孩子,尊敬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当一个孩子处处很有进退之礼,你教给他办事,你会很放心。

 

18集

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要给予一些肯定。肯定时不忘让他立志,提升他的定慧。

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要有理智。《礼记•曲礼》里讲:『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一个人从小就傲慢,长大很难有成就,玩物丧志,志当存高远,乐及生悲,要有分寸。

孩子要长谦卑,而不是志满。所以我的夸孩子要针对好的品性(德行)去夸,而不是夸他的才能(华)。纵使你称赞他的才华,也要引导他回到有才华的目的(而不是要去和人攀比)。

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不然人会在称赞当中迷失自己。

人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

为什么说读书(经典圣贤)可以变化气质?

从心变化。读经文当中,慢慢会去实践,而当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会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他这份恭敬心就会越来越扎实,恭敬心扎实了,诚于中自然就变化气质。光读不做,效果有限,所以学贵力行。

真心是跟孩子最好的互动。

 

19集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这句可广泛运用接待的礼仪。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称呼是要树立,长幼、尊卑的态度。

学才华要引导孩子学习的目的,若是学了跟人比来比去,长养虚华,那他会患得患失,情绪化比较严重,但是有志向时,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所以志向已经决定了整个成败的关键。

读书志在圣贤。懂得谦卑无往不利。

若是我们今天很有才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非常多的人给予我们照顾。所以越有才华,我们应该越能感念这么多人对我们的付出。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不会傲慢。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餘】

长者假如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爱之足以害之。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主要在于“宠”。

跨出第一步比较困难,但你勇敢跨出去了,你就会越做越好。

学礼要学的灵活,不可以学呆、学死。

【过犹待 百步餘】可以用在送宾、送朋友的礼仪上。用客要让人家宾至如归的感受,倍受尊重。

 

20集

【谨】

和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处处我们要注意到别人的感受。

惜时,有一首汉朝乐府诗提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