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坐了三十个小时的火车,到盐城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安顿好行李,天还没亮,匆匆吃点东西便到盐城汽车总站去赶K2——到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头班车,六点准时发车。
也许是太早的原因,车子很快就到了保护区大门的入口处。我在网上看到的,那酷似鸟儿造型的主题馆就在眼前!可我们一看时间,离开门售票还有半个多小时呢!只好在检票口门外徘徊。
一群我们不认识的小鸟在大门前的草坪上觅食,它们跟我们一样起得早!那小鸟有二三十公分长,通体灰色,只有头顶呈黑色,像戴了顶黑帽子(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灰喜鹊)。我们见检票口旁写有保护区的WIFI,便连上网。不一会儿,便有景区的工作人员——一个小女孩,骑着电瓶车来到检票口,将门打开,提前为我们售票、检票。我们成了这天景区里第一对游客!
女孩为我们指了指大概游览的方向,而主题馆要九点才开门,门票上没有地图,我们就先按照指路牌走走、看看主要的景点,一边沿着木栈道走一边四处张望着,寻找着丹顶鹤的踪影,可是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走到“水禽湖韵”,一片人工湖中间的小岛上、湖水里,或站立、或游弋着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各种水禽,没有丹顶鹤!它们在哪?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湖边上就有一座水泥修造的亭子,登上去,四周看了又看,只看到茫茫的、一片片的芦苇荡,和在清晨的
薄雾中若隐若现、泛着阳光的一汪汪湖水,哪有丹顶鹤的踪影!它们在哪?
没有地图,只能沿着栈道或大路走,我们来得太早,景区里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好容易碰到一位骑着电三轮的老者,可能是景区里负责打扫卫生的清洁工,问清了方向,沿着他所指的方向走,终于来到一处笼舍。笼舍一字排开,分成八间,每间里各有一或两只不同品种的鹤,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赤颈鹤、白鹤、白头鹤,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白枕鹤、灰鹤、沙丘鹤,还有来自高原的黑颈鹤,就是没有丹顶鹤!它们在哪?
看完了不同种类的鹤,沿着栈道继续往丹顶鹤放飞场走去。栈道旁有一片一人多高的芦苇丛,芦苇丛与栈道间有一块灌木丛,灌木丛与栈道之间用绳索和竹竿做成的栏杆隔了两道防线,灌木丛里、两道防线后面,杵着两只一动不动的丹顶鹤。我们认为那是保护区里专门制作的雕塑,放在那里供游客观赏的,就不以为然地走过去,可就在经过它们身边时,这两只“雕塑”竟然动了!天啦!这竟然是真的!活生生的!野生的!丹顶鹤!
我们大气儿都不敢出!生怕惊动了它们,把它们吓跑了!飞走了!慢慢举起早已准备好的相机、手机啪啪啪地拍下这在动物园里见不到的自然场景。它们也许是见惯了游客,也许是它们的孩子就在附近,所以并没有要飞走的意思,只是其中体型稍大、头顶颜色鲜红的鹤,一定是雄鹤,张开它那洁白的、又宽又大的翅膀将另一只鹤,它的老婆,护在身后。我们事先了解过鹤类的习性,它们的领地意识很强,如果外来者过多干扰它们,它们会不顾一切地攻击“入侵者”!雄鹤张开翅膀可不是欢迎我们!而是向我们示威!向我们展示它有多强壮!那意思是说:“你们别过来哈!否则我不客气!”我们匆匆拍了几张照片,赶紧识趣儿地离开这对夫妇的领地,继续向前走。
就在这片芦苇后面,一片水域边,赫然出现一群水鸟,有十来只丹顶鹤(起初我们以为是丹顶鹤),有二十来只白鹭。有的站在冰冷的水里一动不动,有的在水里慢慢踱步,有的在浅滩上整理着羽毛,有的栖息在芦苇梢上,栈道边有两只绿头鸭正打架呢!击得水花四溅,全然没注意到有两个人出现在它们身边,而站在水里一动不动,体型比较大,长得很像丹顶鹤的鸟(后来我们查网上才知道那是东方白鹳),它们昂首挺胸,面朝着太阳,像在举行什么仪式一般,丝毫不为这两只闹得欢腾的绿头鸭,和突然出现在它们眼前的两个游客所动。
我们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连拍好多照片,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见到这么多野生状态的鸟!我们尽量轻轻地走在栈道上,可还是惊起了那群白鹭鸟,而那十来只东方白鹳仍不慌不忙地在水里或踱步、或整理羽毛、或张开双翅摆个即将飞翔的POSE,也许它们心里在说:“瞧把你们吓的!不就俩游客嘛!大惊小怪!”
在见识了野生鸟类的兴奋中,来到一片开阔地——丹顶鹤放飞场,中间一片圆形草地,草地边呈半圆型围了一圈笼舍,笼舍有二十来间,每间里一半浅水一半沙地,里面住着一只或一对年龄不同的丹顶鹤。靠西面第一间里住着已经成年的丹顶鹤夫妇,当我走近它们时,这小两口正在水里觅食,见我走近,那只雄鹤立刻缓缓地、昂首挺胸地、迈着轻盈的步子朝我走来,那姿态,颇有仙家道骨的神气!它站在笼舍边,用它那黑黑的、圆圆的、亮亮的眼睛盯着我看。
我不敢靠太近,担心它将喙从笼子的小孔里伸出来,那样它会受伤,我可不想它因为我的缘故而受伤。我拍完照,放下手机,默默地站在那,看着它的眼睛。我们就这样隔着铁网静静地对视着,用眼睛交流着,那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的、跨越物种的、心灵的交流!
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它慢慢将喙伸向天空,引吭高歌起来。事前我在网上了解过,一只鹤鸣叫,它的伴侣会跟着合唱。我担心这只鹤一叫唤会引起鸟儿们的骚动,就转身去看别的鹤,可看起来别的鹤对第一只鹤的鸣叫充耳不闻,没什么反应,连它的伴侣也只顾着在水里找食,就它叫得欢!我突然想:“何不录下鹤的叫声呢?”赶紧将手机里的录音功能调出来,悄悄走近刚才那只鹤,可它叫着叫着又不出声了!将头抬下来,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在嘀咕:“这家伙拍完照啦!又拿着手机冲着我干嘛呢?”我想:古时候的人也许以为丹顶鹤这样伸直脖子,对着天空长嘶,是在跟天神交流,能将人间的事传达至天庭,所以才赋予丹顶鹤那么多的美誉,那么珍爱丹顶鹤的吧!
沿着放飞场转过一圈,一条栈道伸向湖中的另一块高地,栈道在湖中间被修成了一条十字路,伸向不同的地方。穿过十字路口,对面高地上有用木头搭成的一座瞭望塔,从瞭望塔上能清晰地看到远处蓝天白云间,一队队、一群群的鸟儿们振翅飞翔。它们分成四、五组,每组有十多、二十多不等的一组,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V字,各组飞各组的,互不干扰。有些排在队形末端的几只鸟儿,显得有点不知所措,飞的有点凌乱,但也都在努力地跟上各自的队伍,努力地跟自己的队伍保持队形。
我们毕竟是业余的鸟类愛好者,见到这在天际间翱翔的鸟儿们傻傻分不清它们是什么鸟,只好尽量把它们先拍下来再说,回去再查查,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尽管我们有所准备,知道盐城的天气比成都低一些,穿的比平时多,可还是适应不了这里嗖嗖的寒风,那风裹挟着湖面上渐渐化掉的冰上的寒意,打在我的脸上,像要把我的脸撕开一样,尤其是露在外面的两只手,冻得都快捏不住手机了!又不敢戴手套,怕手机滑掉进水里,那可麻烦了!环顾四周,没有一处能躲避寒风的地方。此时景区门口的主题馆已经开门,我们决定去那里看看,至少,那里暖和!呵呵!
可能我们来的这天是星期二,游客很少,正好可以不慌不忙地,不受打扰地观赏、了解关于丹顶鹤的知识。不仅增长了丹顶鹤从出生,到成年,到求偶,到交配,到迁徙,到生存环境……,一系列的知识,还了解了一些其他鹤类的知识,以及跟鹤有关的古代文物。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一枚被丹顶鹤爸妈遗弃的卵。它孤零零地躺在展示柜里,躺在人工给它编织的鸟窝里,下面的说明牌上赫然写着:“产蛋日期:2016年5月30日,未孵化原因:丹顶鹤受到惊吓,鹤蛋被遗弃!”它的爸妈被什么或是谁惊吓到了?以至于要遗弃自己的骨肉?看着这枚曾经存在的小生命,想想我们在湖边见到的那对丹顶鹤夫妇,但愿我们的举动没有吓着它们!
另一件是由鹤的骨头制作而成的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三种,长短大致相同。(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们赶来盐城的那天,12月17号的晚上,中央台的《国家宝藏》节目,由河南博物院推举的其中一件文物,就是骨笛!而19号这天,我就离与节目里介绍的类似的文物,近在咫尺!)但此时此刻,近距离地看着古人用智慧制作出来的骨笛,心里想:也许古人认为鹤能与天神沟通,用它们的骨头做成的乐器吹奏,就能与天神沟通了吧?要是能听一听这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就好了!(回到成都后,回看《国家宝藏》时,才终于听到了用骨笛吹奏出来的曼妙的笛声!)
在主题馆里,除了有关鹤的知识,还见到某些鸟类标本,见到标本我们才认出来早晨在大门口见到的“戴了顶黑帽子”的鸟叫灰喜鹊!在最后一个展厅里,讲述了一个愛鸟、护鸟,为了找回鸟而殉职的女孩,但她又仿佛还在!她就“蹲”在丹顶鹤的身边,愛怜地微笑着,右手轻轻地抚摸着她心愛的鹤儿,仿佛还可能站起来跟我们打招呼!当然我们意识到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蜡像!但她愛护鸟儿,愛护自然环境的精神,已经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出了主题馆,虽然太阳已经老高了,可外面的风依然不减,从温暖的地方出来,感觉外面更冷!加上折腾了一晚,脑子有点“短路”!竟忘了看导览图,竟没想起来问一问在哪还能看到丹顶鹤群居的地方,竟没意识到我们还有地方没去!呵呵……!
虽然准确地说我们的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只能算半日游,有那么点遗憾,但这里祥和、自然的美丽风景,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热情的态度,鸟儿们自在、安逸的生存状态,还有那来自天边的、天然的天籁之音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把这一尘不染的一片净土的影像留在了我们的相机、手机里,把跟鸟儿们互不干扰的短暂接触的兴奋劲儿留在了脑海里,留下了这些,足矣!也值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