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强评《白河县志》:《全面详准知史鉴今》
(2023-04-23 10:56:48)
标签:
白河县志评论 |
分类: 理论调研 |
全面详准 知史鉴今
——《白河县志(1991—2015)》简评
曾德强
一、客观真实,秉笔直书
志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客观系统地记述了白河县1991—2015年间的自然、人口、城建、交通、环保、农业、工业、商贸、旅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史实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秉笔直书,客观真实,既展现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业绩,也记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等。如对桑蚕产业记述道:“2009—2015年,随着白河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渠道增多,蚕桑丝绸市场低迷,加之各种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导致桑园面积减少,养蚕效益走低,农民养蚕积极性受挫,出现大量弃桑不管、弃桑不养现象,并随着考核力度减弱、群众自发养蚕积极性不高,养蚕发种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6.33万张锐减至2015年1701张,全县桑园面积虽保存有0.42万公顷,超过一半以上桑园处于撂荒、无人管理、无人养蚕的状况。”在种植业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等等。志书对一些事件和事情记述都和中央保持一致,很好地处理了秉笔直书与讲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克强总理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作的批示要求:“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本志
二、体裁恰当,结构合理
从体裁上看,本志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并用,以志为主,互为补充。74个页码约150多幅图片,选择精当,反映了白河县自然风光、名优特产、县城变迁、移民搬迁、社区崛起、环境保护、园区发展、抗洪救灾、教育进步、民生改善、民俗文化、社会新风、艺术成就和志书编纂等方面的史实和成就,且兼顾了不同年代,平衡了各方关系,既反映了上级和本级领导的关心和作为,也反映了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劳动和创造,直观形象地记载了境内20多年间的快速发展、时代变迁和巨大成就,弥补了文字记述的某些不足。大量表格的运用,使有限的空间承载巨大的信息量,增加了志书的资料性。从结构上看,在篇、章、节的框架下,以条目为主要记述载体,将广阔、繁杂的记述对象,横分门类,按类设篇,以类系事,先地理部类,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单设《中共地方组织》《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等篇,在篇章结构上凸显了制度、理论、道路、文化自信。《附录》在志书中的占比合理,辑录的内容对白河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县委、县政府重要文件中的阐述重要意义、总体要求部分,予以略去,既使“干货”不致遗漏,又使版面充分利用。
三、资料翔实,史实清楚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资料的价值体现了志书的价值。本志横分门类,纵记史实,纵横结合,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完整地反映了白河县各个领域发展和建设的历史全貌。运用翔实的文字资料和严谨的数据资料,用史实说话,用数据说明,史实清楚,资料翔实准确。例如《第三篇
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本志记述的时限是白河县地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福祉不断增强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改制、基础设施的巨变、全民社会保障的建立,商贸流通体制的变革,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是这20多年间大家体会最深的地方,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特点,我们都是这个阶段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志书新增《环境保护》章、《精神文明建设》章,专设《商贸体制改革》章等章节,通过集中记述和分散记述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现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主题,时代性十分鲜明。对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重大工程建设等重点内容和特色优势,采用升格的办法加以记述。如专设《白河“三苦”精神》等章,专设《狮子山新区建设》《河街改造工程》《白河高中新校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节。对当地的木瓜种植、茶业生产也多处记述,着墨甚多,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地域特色。这些颇具地域特色的史实,不仅在“志”中得到彰显和突出,而且在“述”中也得到浓墨重彩的记述。例如,对“三苦”精神发源白河、白河教育享誉全省等内容,在概述中以小标题形式予以统领,专门记述加以突出。本志的文风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符合大众性、时代性、科学性、地方性、专业性的志书语言特点。
五、补遗勘误,避免错讹
续修方志,一般要对发现的前志中重要史实的遗漏和文字内容及标点符号的错误予以补遗和勘误。本志在这方面做得认真细致,弥补了前志的遗憾。一部志书,动辄几十万字乃至数百万字,涉及各行各业各单位各环节,信息量极大,时间跨度几十年,且受当时占有资料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编辑和校对再认真细致,也难免存在印刷后发现遗漏、错误问题。本志末尾对前志补充了1则重要史料,纠正了至少79处错误。这是非常必要的。对本志我初步阅览后,也发现存在少许错误。例如:《地方志编修》节(用一个页码),在“编修机构”里已有“1984年7月,白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文句,却在紧接着的“县志编修”里又出现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显得重复累赘。还在“记”、“志”中发现错字、多字、多余修饰词、掉标点、表述含混等几处错误和瑕疵。这是瑕不掩瑜的,也只能等待下次续修县志时补遗勘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