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莉评曾德强《巨变》:《紫阳脱贫攻坚的纪实性思考》
(2022-09-04 20:33:24)
标签:
评论 |
分类: 文学 |
紫阳脱贫攻坚的纪实性思考
——读《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有感
王娅莉
紫阳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多年以前我去紫阳,火车票价才3.5元,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间,嵌入一座座石板房,看似相距不远的两户人家,被江水阻隔,虽有火车,实则相通不便。曾德强先生在《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一书中记载:2014年紫阳建档立卡贫困户35551户114342人,贫困发生率37.91%。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紫阳脱贫十分艰难,从2015年的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紫阳的所有领导干部投入脱贫第一线,创造了脱贫攻坚历史上的很多奇迹。这些奇迹是值得书写的。
曾德强先生这本书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文章站位高,框架大,涉及面广,对国家政策、脱贫原因、脱贫措施、实施过程做了详实的记录,政策解读清楚,厘清了脱贫攻坚全过程产生的相关概念、行政术语、宣传口号,纪实片式地对紫阳脱贫的各个层面工作进行展示。这使本书成为可贵的脱贫攻坚历史事件的资料库,有助于专家学者分析脱贫攻坚的行动成效,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正确评估脱贫攻坚的效果,具有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和经济学考察的意义。
本书的第一章节《艰难的决战》,概述了中央层面脱贫攻坚政策的提出,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文件为起点,拉开了脱贫攻坚战役的序幕,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进而,作者介绍了紫阳脱贫攻坚会议的安排部署,罗列了脱贫攻坚的专有名词和术语;接着,介绍了紫阳县扶贫机构提出的相关要求和保障措施。这对于没有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家的脱贫政策,对“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七六标准”等术语能够形成正确认识。这些内容,彰显了紫阳全县干部脱贫攻坚的决心,体现了政府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积极效能。在《空前的荣誉》中,按照时间线索列举了紫阳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所获得的种种荣誉,体现了紫阳人干群一心、以干克难、众志成城的特点。
其二,本书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反馈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数据的整理是一个大难题,几乎每天都要上报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一般人很难获取的,曾德强先生在写作此书时一定花费了极大精力,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和具体。这些数据,小到降雨量的记录,电商培训人数的记录,物流快递公司数目的记录,大到贫困劳动力人口数量的记录,企业投资金额的记录,道路硬化数目的记录。作为信息化时代,对数据的分析也就是对行动过程的分析,使读者能在一种理性客观的背景下去考察紫阳的脱贫攻坚,看到全县干部工作的艰辛。
曾德强先生对多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有深入调查,如紫阳城关镇富家村,2017年腊月28日全村迁坟38座,解决了村上的交通难题。工程建设期间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5起,这个数据背后,包含着村镇干部付出的巨大努力。熟知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任何有关迁坟的动员工作,都会非常困难。
其三,探索了扶贫工作的路径。脱贫攻坚是紫阳人的一场艰苦战斗,是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一种实践探索。在历经五年之后,回顾整个过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遗憾。作者对脱贫攻坚全过程的梳理,对考量这一工作提供了依据,提供了方法路径。紫阳人民的历史,自古就是与恶劣环境的战斗史,由于紫阳的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交通不便,文化阻隔,观念落后,使脱贫难、返贫易。作者记录的紫阳脱贫的特殊性,可供全国其他类似贫困地区参考。书中记载了“紫阳模式”的脱贫,指的是“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主要介绍了紫阳修脚服务的行业领军人郑远元,外出创业成功,带出4000多人入据全国修脚行业,使紫阳很多人以“零投资”实现了脱贫。除此之外,紫阳县的技能培训,还包括特色烹饪、职业茶农、家政月嫂、建筑劳务、电子商务、早点小吃和焊接工。
不仅如此,紫阳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文化脱贫上做出了榜样。从道德讲堂到文明送礼,从搬迁社区文化到评优树模,以脱贫为契机,教化于民,文明之风吹进了万户千家。
读完曾德强先生的这本书,不禁为紫阳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而感叹,也不禁揣摩作者的写作构思。对于刚刚发生的事件,还无法形成思想的沉淀,深重的反思。无论记叙架构,还是素材选择,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想,作家首先是考虑了本书的主旨定位,是全面、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过程,力争保留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民为本的思想是紫阳脱贫取得成功的根基,也应该是作者在本书中努力呈现的主题。
从文风来看,该书作家具有扎实的公文写作功底,政治术语运用娴熟,追求语言的准确、平实、通俗,很多文章既是出色的工作报告,也是剪裁合度的通讯,以第三者视角,写人记事大跨度、粗线条。
脱贫攻坚结束之后,即是经济振兴,对于紫阳,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还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那些奋斗在乡村第一线的政府干部,去挖掘驻村工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了解他们的悲欢。这一群脚踏实地的人理应得到尊重,在他们身上,镌刻着时代的星光,也承载了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政治理想。
(作者系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