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猛评论曾德强长篇报告文学:《巨变》的雅颂精神
(2022-05-27 20:54:04)
标签:
评论 |
分类: 文学 |
《巨变》的雅颂精神
郑继猛
上古时代,人们对于政府的作为,有讴歌、有建议、有讽刺,甚至群起而攻之推翻之而后快,然后谋求符合老百姓意愿的新政府。而良好的政府,保护百姓利益,天下太平,于是百姓热情歌颂治世,《诗经注》云:“成康之时,颂声作于下,《关雎》作于上”,“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治世的标准是什么?是征税有节,合理负担,“什一,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从治世的效果上说,认为“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按照这些标准看,曾德强先生的《巨变》可谓当代的颂声。
一、数字与歌颂
《巨变》是一本账单,账单看起来是一堆堆生硬的数字,数字背后则是百姓的生活。一个生活数据变化的上升与下降,反映出来的是老百姓衣食住行切实的改变。如同古代的“什一”数据,这个是关乎政府对于百姓税收政策的变化。那个微小的变化,直接可能促进百姓的安居乐业、生儿育女。降低税收,百姓得到了实惠,所以颂声四起,讴歌王朝的善政。而《巨变》中的数字变化则更复杂,更细致也更完全。
1、宏观的数字对比
数据变化首先是宏观变化。最大的数据变化是:“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意味着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之久的‘皇粮国税’的终结。”这个巨大的数字变化是对“什一”税的彻底根除。明显的降低了百姓的负担,改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但在落后的偏远山区,还有很多贫穷的百姓。另外一个数字的变化,更突显出国家几年来对于落后山区的投入与建设。《巨变》写到一些基础数据变化过程:“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5551户114342人,贫困发生率37.91%。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1083户96812人。”数据显示,三年时间的贫困人口降低了,但降低不明显。到2020年底,也就是脱贫攻坚决战年之后,这个数据是:“建档立卡贫困户39994户132367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为0。”,这个新数据凸显四年见紫阳县脱贫攻坚的决战效果,反映了这四年间紫阳县的巨大变化,数据显示出了紫阳县的老百姓彻底达到了脱贫的标准,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2、微观的数字对比
微观数据是个体与整体变化的实证。个体变化积累之后,就是整体变化的质变。《巨变》中,微观数据往往都是突破性的改变。如,蒿坪生出全市第一只“公仔”。这个第一只“公仔”是什么?是山区的百姓自己在家门口社区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是不出门就能打工挣钱的巨大改变。这个“第一只”,意味着留守儿童的减少,意味着老家土地的耕种,意味着家庭稳定的收入,更意味着自信自尊人格的保障,同时也意味着传统道德的“孝养老人”得到切实的保证,有了紫阳这个“一”的模式,社区工厂模板很快就在其他地区推广实施。所以这个“一”的“蝴蝶效应”不言而喻。再如“三个从无到有”和“三个从弱变强”,这个数据变化意味着落后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变。落后山区百姓解放前生病,附近没有医院,没有医生,治病要么靠求神拜佛、跳傩祈祷,要么是自己拔草药、找江湖郎中,更悲催的是听天由命、自求多福的拖延。解放后,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但依旧不能彻底解决农村人“看病难”的问题,脱贫攻坚之后,“看病难”从基础条件开始改变,这就是“三个无”的改变,硬件设施改变之后,软件设施也随之改变,这就是“由弱到强”的变化。这两个例子是关乎农民就业、就医的数字变化。其他的数字变化也是显著:硬化公路、通车里程、住房变化、通水管道、住房面积等等。
宏观微观的实实在在的数字变化,为《巨变》奠定了坚实的颂扬基础,也使本文作为颂类文学的一个不能被随意歪曲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二、政策与歌颂
古人曾经说过:“当是之时,皇极大同于天下,敷锡深洽乎民心,爱戴诚而颂声作。”国家的施政措施,出于利民惠民的公心,合乎百姓的利益,百姓得到实惠,因此就会歌颂时代,歌颂太平,从而生发忠诚的凝聚力。曾德强先生曾经说:“真正把百姓脱贫作为主要工作来实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纪实文献《巨变》,真实再现了国家的脱贫政策,地方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民间资本响应国家号召之后,所做出的的回应,三方面的共同齐心协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1、国家的政策
政策决定了资本的使用去向,决定了人力的投入标准,决定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而贫困则是一个影响国家发展的痼疾,并且“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巨变》详细实录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反贫困的策略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那就是“扶贫攻坚”,重在一个“扶”字,有能力、有条件的县区、村组、家庭,在国家的帮扶下,也可能脱贫,但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区域资源匮乏,交通落后的偏远山区,“扶”投入的资金,解决不了百姓的贫困问题。
在此形势下,“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针对贫困提出了具体要求:“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七六标准”,这是国家脱贫检查标准,也是在国家层面对“贫困”做出的决策宣战。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这个决定:“一字之差,富含深意,它宣示了一种对贫困决战、决绝的态度”,它“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宋代黄伦在赞美古代帝君惠民政策时说:“惟天惠民......以惠民为主,使合四海之内,人人安生乐业,欢声和气洋溢于天地间,日日南郊时时见上帝也,其奉天莫大焉。”当代我国政府则实实在在的以最精确的脱贫,来落实“惠民”政策,让全国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真是幸甚至哉!
2、地方政府的实施策略
坊间曾传言地方官员懒政的做法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此次“脱贫攻坚”战役中,地方政府官员没有这样的“懒政”做派,他们也有对策,他们的对策就首先是根据国家的脱贫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攻坚实施细则。
例如针对“五七六标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标准。”“紫阳县相关规定及政策,脱贫标准为,户脱贫标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扶贫标准(2010年不变价2500元);有安室住房;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家庭成员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有安全饮水。村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低于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有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有安全饮水;电力入户达到100%;有标准化卫生室。县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低于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农村饮水安全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电力入户率100%,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达到100%。”其他国家脱贫标准,紫阳县都有相对应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力行国家政策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体现了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的坚定性和务实性。清代曹本荣热情肯定地方政府官员这种行政做法,他说:“以利民之心,行利民之政,可以上信于君,即可以下信于民,迁国且无不利,况其他乎?”
其次是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出“紫阳模式”。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紫阳县尽管是贫困县,也有一部分才干之士,积极有为,搭乘了国家改革开放致富的头班车,自己先富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就是郑远元。他是紫阳县的落后山村人,深知同乡创业的艰难。后来响应紫阳县政府的号召,用自己技术,培养一批批能够独立创业的技术工人。具体说“紫阳模式”就是“政府、企业、劳动力”合作共赢的模式。政府主导,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学习技术,政府宣传,出培训资金、出技能课程标准、出实训场地、出保障措施;企业是参与培训。使用员工,提供就业岗位、及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力主要是贫困地区的富余青壮年。三者结合的综合效应,是政府创新性地实现富余劳动力“永久脱贫”,企业有了稳定的有技术的员工,百姓则不仅仅拥有当下的技术,实现脱贫,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增强了自信,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巨变》突出政策与对策的纪实,歌颂了紫阳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以利民之心,行利民之政”的国家忠诚,真乃国家得人,百姓得福,《巨变》颂扬可谓得体。
三、例证与歌颂
1、政府官员的事迹
谭浩哲在评价《沂蒙壮歌》时说:“阅读《沂蒙壮歌》,我们欣喜地领略到民族复兴中乡村振兴的大美景致,也深深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凤凰涅槃般的时代新变与无比诱人的美好前景。”而阅读《巨变》我们看见了一群勤勤恳恳在一线踏实工作的各级党政工作人员,他们或者任第一书记,或者是现场指挥,或者是数据统计,无论什么岗位,这些公务人员,如同冲锋在前的将军一样,带着万千百姓,决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且看仁和社区的建设工地,这个工地是解决在交通不便、地质灾害严重地区村民异地搬迁的安置点。过去由于兵灾匪患,百姓躲避战乱,不惜往深山更深处迁移,现在国泰民安,社会稳定,那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村民,也想过上城市生活,也想在享受就近读书、就近买菜、就近医疗的方便快捷,更主要的是彻底解决担惊受怕的自然地质灾害。紫阳县委县政府,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开始着手异地搬迁,建设高质量的移民社区。
社区建设从规划到施工,再到交钥匙组织村民乔迁,处处都是公务人员关切的身影。他们上至县委书记赵立根,下至普通干部周俊,几十位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一线处理建设工地问题,从而使建设工地如期竣工,交付使用。在“干部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中的蒿坪镇异地搬迁社区有镇党委书记秦宗道,也有部门负责人邱红,他不仅“每天休息不到4小时”地在工地忙碌,还“私车公用”,为村民民帮拉建筑材料。
其他在《贡献者群雕》中罗列有详细传记事迹的公务人员有:陈威强、琚华、罗孝明、赵功习、哈红黎、秦宗道、肖宝、张小红等。《巨变》给这些公务人员撰写独立小传,既是歌颂他们一心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也是讴歌社会、歌颂党培育的能臣干吏。《盐铁论》提出能臣干吏与百姓颂赞之间的关系时说:“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交议而颂声作。故取而民不厌,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这个精辟的论断,恰如其分的自古以来百姓颂声的来源,源自他们自己自觉自愿的感谢感恩。
2、脱贫村民的事迹
《巨变》给一些典型的脱贫村民立传,记录他们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证明“民乐其富寿也,则舞蹈形,颂声作。”
干过进村入户扶贫的干部都经过,那就是往往会遇见一些“躺平”等靠要的村民,这些村民利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的机会,以为发财的机会来了,指望不劳而获。所以有了“扶贫先扶志”的口号。“扶志”就是要帮扶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巨变》突出了张进的典型事迹。他之所以成为典型,是因为他看不惯那些“躺平”的等靠要的懒汉,而是“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也不能只单单指望党和政府扶持。我不仅要脱贫,而且要当先进!”“张进可不是一般的贫困户,他和妻子陈世琴都是下肢三级残疾。但夫妻二人意志坚强,勤劳刻苦,顺利实现脱贫。你看他那一张棱角分明、略带古铜色的脸,再听他那自信而从容的谈吐,就能够感知他内心的坚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别看他是残疾人,汉城村3000多人没有一个人小瞧他,三组选组长,村民都说张进能当他们的头头,带领贫困户致富很有说服力。他还获得2017年度‘陕西脱贫攻坚奖·脱贫致富先进个人’称号呢。”更为可喜的是,张进还用朴实的语言说:“贫穷不可怕,身体残疾不可怕,现在社会这么好,只要勤快,会划算,就能活出个人样儿。”这样知道感恩,知道奋斗的人能不脱贫吗?
其他如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的陈德秀、磨豆腐的潘声银、养蜜蜂的贺如昌等,这些脱贫的村民不仅经济上有保障,形成带动了一种新的自尊、自强、自信的新民风,那就是要“活出个人样儿”。
“脱贫攻坚”中的帮扶干部、脱贫群众的典型事迹,共同谱写了紫阳人民脱贫攻坚的壮美华章。
从坚实的数据,到政策对策的实施,再到典型事迹的个人传记,《巨变》的文字里无不带有讴歌时代、颂扬时代的精神品质,这种讴歌成为《巨变》的动人力量。
(郑继猛:文学博士,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