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以安评曾德强《安康市赋》:《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2021-12-07 21:30:13)
标签:

评论

分类: 文学

       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曾德强先生《安康市赋》简评

蒲以安

 

文学,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其特征是可以表达感情增长知识诠释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感情的结晶。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才有顽强的生命力,曾德强先生的新作《安康市赋》就是这样一篇时代特色鲜明的好作品。

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解读:

一、铺陈地域、山水、物产特色

地域、山水、物产,表面看来是自然资源、静止存在的东西,但不同的时代赋予它的特点是不同的。作者抓住时代特点,尽情铺陈晾晒,把安康地域、山水、物产特色一一展现出来,显现出鲜活的时代特征。如第一自然段,“虽属西北地区,却似江南水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此方涵养”。过去几千年,同样的这片山水,从来没感觉安康是江南水乡,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的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康作为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福祉,成为安康当今最突出的地域特色。

安康山水,几千年来都是穷山恶水。改革开放以来,植被日益恢复,古迹得以修复,景点得以开发,道路直通乡村农户,安康已是遐迩闻名的天然氧吧。作者以激情跳跃的笔调,历数了安康各县区特色景点,一景一品,福地洞天,既可游览,又宜久居,写出了“王孙自可留”的诱人之处。

安康物产,在作者的笔下择优亮相,价值得到精准诠释。这些宝贝特产,在几千年农耕时代和“以粮为纲”年月,平淡无奇,是时代赋予了它们的珍贵。作者所数点的都是具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有批量的物产,是安康这片热土贡献给人们的山珍海味。如今安康如此多娇,名山秀水,珍禽异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这一切都不可实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作者在《安康市赋》中,通过对地域、山水、物产画龙点睛似的数点和诠释,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安康的灵气,展示出出改革开放给安康带来的新变化,唱出了安康的时代赞歌。

二、数点安康文化特色

    安康文化,源远流长,虞舜陶渔、鲧禹治水、女娲补天、鬼谷纵横在这里都留下遗迹和传说,移民文化在这里融合;安康境内南派道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均有突出的特色和重要影响;安康书法戏剧文化底蕴深厚。作者挖掘钩沉,择其精要数点,诠释了这些文化的不同特色、不同价值、不同影响和不同意义。比如“鎏金铜蚕,重现丝路之光;汉调二黄,孕育京剧声腔”;揭示出安康文化在古丝绸之路、在京剧形成都曾有过重大贡献,显示出安康自己的特色。又如历数革命先驱廖氏乾五、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中原突围、牛蹄岭战斗这些不同时代的系列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均有大影响。作者对安康文化有着整体把握准确定位,围绕歌赋安康这个主题生动表述,绝非忽略中心思想无端渲染,而是有的放矢,围绕主题轻歌曼舞。

三、突出展现安康发展特色

作者以全景式的眼光扫描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安康的发展和巨变,是全篇使用笔墨最多的一个部分,整个部分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撤地建市的华丽转身,到立体交通网给安康带来的便捷;从城市扩容到示范区镇建设乡镇建设,从移民搬迁的安居工程到脱贫攻坚的历史巨变,作者如数家珍,尽情铺陈,将安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不懈奋斗取得的成就予以精彩展现,展示其风采,解读其意义,揭示其影响;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安康发展特色,写出了安康儿女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对安康发展的展现这一部分,作者饱含激情,如意铺张,一事一咏,给人带来舒畅和愉悦之感;修辞手法上,多以排比、对偶形式表现,句式整齐而错落,不守成规,不落俗套;言而有实,写出了人民群众亲见而未表达出来的切身感受,作者精准代言说出来,不禁让人点头默叹。

四、寄语安康儿女珍惜时代,有所作为

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是当前的时代特色赋的末段,作者匠心设计,以豹尾式的结语,喊出了这一刚劲有力、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登高望远,碧波耀天光;睹物感时,屈指论短长。天生我辈须作为,身在潮头勇担当。好风借力上青云,复兴圆梦沐朝阳!”在作者眼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安康,阳光普照,欣欣向荣,正是奋发的好时候。作者在这里把安康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寄语安康儿女登高望远,珍惜伟大时代,有所作为,为安康发展、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写出了心的呼唤与号召,“诗言志”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同时也尽到了一个党的宣传工作者、一个公众人物的引领责任。

品读《安康市赋》全文,深感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二为”方向,为安康而写,为家乡而歌。作品继承了赋体的铺陈、清丽的词采和四六、四七句式,去掉了无限渲染、华而无实的文风,是对赋体写作的一大创新。反复咏诵曾德强先生《安康市赋》,使人增人文知识、全面认识安康更加热爱家乡,达到了解读安康、推介安康、热爱安康、建设安康的目的,高度契合市委宣传部命题向全社会征文的初衷。

蒲以安:紫阳县教研室退休高级教师,方志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