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彬评曾德强《安康市赋》:《因大爱而大美》
(2021-11-04 17:55:55)
标签:
赋评论 |
分类: 文学 |
因大爱而大美
唐友彬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更近于诗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汉代赋家有“赋者古诗之流”的思维定势,据说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推崇更甚,于是代代相传。
赋对于以白话为主要沟通交流手段的当代人而言,并不十分友好,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亲民。赋多用古文,涉及古文法,不易写,更难工,这很考验古汉语功力,全用大白话是写不成赋的。就算是阅读品鉴,也有门槛,面对古汉语的阅读阻拒,同样考验读者的古汉语功底。
作赋如玉器制作,需反复打磨,反复雕琢,直至倾尽全力,达到文字精美,结构工整,珠圆玉润。时至今日,赋依然受到文化界的重视。
2020年秋,安康市有奖征集《安康市赋》,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稿件259篇,基于对安康的热爱,曾德强先生倾情挥墨,欣然参赛,其赋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荣获首奖。
古代的赋,寓与论理见长,引导士子读书穷理,博观深究,追求理趣盎然。而曾德强先生的赋寓深刻于浅近之中,注重声韵配合,文辞清丽,想象丰富,对偶精工,句式整齐,气脉畅通,笔势连绵,工稳妥贴,以抒情叙事见长,舍弃了奇崛深奥、生僻古傲的词汇,也舍弃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华辞铺排,唯余千山过尽之后的返璞归真,充满对安康慷慨而深情的赞美,几乎每一句都能对应安康的人文风物,每一句都能落到实处,每一句都是写给安康的情书。
刘勰把“体物”认定是赋体“写志”的“载物”,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曾德强先生在创作谈中说:“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的一种有韵文体”,他充分利用赋的“铺采摛文”及“体物写志”的属性特点,从多个维度,呈现安康大美。
一、“体物”的形象性
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自古皆然,从陆机的“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体物,古指描述事物或摹状事物,即铺陈描摹事物形态。曾德强先生的《安康市赋》以形象性见长,铺采摛文,运用了大量具有画面感的词句:
“两山夹一川,汉水东流淌”,“似江南水乡”;“安康文化,灿若星光”,“扫残云,迎来曙光”;“浩瀚瀛湖”,“云海映佛光”,“神田摄星象”,“梯田叠彩”,“茶园溢香”,“美食竞秀色”;“古镇着新装”,“安置楼房户户靓”,“秦巴明珠放华光”;“好风借力上青云,复兴圆梦沐朝阳”……
整篇赋如一部用广告语燃情写就的关于安康物态文化纪录片,读者在优美的字句中,一帧一帧地领略安康的美景,让人爽心悦目,荡气回肠。
二、“写志”的抒情性
“写志”,可谓是作家创作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话,晋陶潜的《读史述九章·屈贾》中有“候詹写志,感鵩献辞”的词句。“志”一般指思想、志向、抱负,抒发情志,也就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中共安康市委宣传部发起面向全国征文的重要目的:“歌颂安康、赞美安康……激发安康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建设家乡的热情”。曾德强先生在“言志”过程中融入心灵感悟,灌注了浓烈的情感,通过摹写安康风物和时代变迁来抒发对安康深沉的爱及满腔豪情:
“游览,则心旷神怡”,“三变激活新动能”,“全域喜摘穷帽”,“青壮乐业,老幼舒畅”,“黎民欢欣添力量”,“歌咏安康,心潮激荡”……
每一句都是情感信息的喷薄释放,每一句都是情绪与情感的正向叠加,每一句都是激情与豪情的碰撞!与其说“汉水赋能”,不如说“情感”赋能,正是澎湃的情感,让这篇赋获得了内在的动力,信息饱满强劲,推动着读者饱览安康万千气象,激荡灵魂。
三、“铺摛”的科学性。
辞赋创作,需要博学,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凝聚万般美好的集大成意识。需要概括提炼,需要学养,也要眼界,更要笔力。任何辞赋都写不尽家乡的美好,舍弃什么,甄选什么,只能挂一漏万,如何铺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说的科学性,指的是这篇赋不仅甄采典型,而且包括铺摛出了各典型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本赋首段一句“居华夏中央”,定位安康的特殊坐标——中华版图的自然国心在安康镇坪县,两山夹一川,则极为简略地概述了安康地形地貌。位居西北,却胜似江南,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安康,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紧接着将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将安康在国家层面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提纲挈领地镂空,对安康文化进行溯源:因荆楚和巴蜀文化的濡养,安康文化基因强大,所以宗教领袖,书界圣手,文坛巨匠等能人辈出。然后写到人文景观、物产、经济社会发展……甄选科学,逻辑严谨,铺摛大美,写出了安康的物华天宝,也写出了安康人民奋发图强、只争朝夕、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自远及近,从古而今,由表象到内在,叙当下而谋未来。最后一段振奋斗志,昂扬精神,抒发对安康未来的美好畅想。
什么是大美?大美就是品质优异,博大的美,宏阔的美。在曾德强先生笔下,安康的美是无限的,安康人民是伟大的。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安康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参与并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大美安康增添了绚丽的颜色与恒久的魅力。
文化起着抚慰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文化能让人找到灵魂归属感。振兴文化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曾德强先生真情灌注笔尖的这篇赋作,是对安康人文风物的高度浓缩,是对安康的至诚至爱,体现了他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他的文化担当。
(唐友彬: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康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