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切怀念丁文先生:《高才.良师.挚友》

(2021-08-16 17:05:51)
分类: 文学

高才.良师.挚友

——深切怀念丁文先生

曾德强

 

得知丁文先生8月6日不幸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泪水模糊了双眼。他虽已81岁,但是还处在创作研究的旺盛期呢。你若不信,那么看看“四朝元老”周有光年逾百岁还出版多部著作,原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106岁还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就知道丁文先生的生命价值了。

想到出事当早上丁文先生还在“上海茶舍”群发表连载的《古今箴言录》《茶人丁文答客问》,我就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天天拜读他作品的群友。翌日,我压着悲痛的心情,写了几句话:“天天在群里发表段子体茶文和人生箴言的丁文老师,昨天因车祸不幸去世!再也没人在本群发这样的作品了,太可惜了!丁文老师睿智博学,著作等身,儒雅随和,德高望重,尤其是在茶文化研究上颇有建树!他的去世是中国茶文化界的巨大损失!”很快就有群友留言,其中名叫“硕”的群友写道:“噩耗来得太突然!这几年来拜读了几本丁老的著作,对丁老的学识文笔颇感敬佩,也曾得丁老签字赠书。未曾想还没有当面拜访,丁老竟......”而群主张晓琼女士则在私聊里如丧考妣般大哭起来,泣不成声地说:“丁老师对人太好了……我们都很崇拜他……去年就想来看望他、感谢他的……”

为丁文先生突然去世感到悲痛和惋惜的,肯定还有很多,因为,他不仅仅属于家人,不仅仅属于他的家乡紫阳也不仅仅属于安康、陕西,而属于全国,他是陕西省茶文化研究奠基者,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是中华茶苑拓荒人,是全国茶界特别是茶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作家。

熟悉丁文之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经常看到地方报刊上有丁文的小说、故事之类的作品,构思精巧,文笔优美,令人羡慕不已。一打听,才知道老家紫阳洄水。后来见面了,觉得他就是别人介绍的那样:中等个儿,方脸,宽额,高鼻梁,目光深邃睿智,随和、安祥、深沉,一派典型的学者仪态。

因为共同爱好和工作关系,20多年前我与丁文先生的交往多了起来。那时,中国出现了茶文化热,丁文先生已经公开出版《中国茶道》,开始活跃在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1994年法门寺大唐茶文化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时,他风度翩翩,挥洒自如,开场就坦率地说:“我是地地道道的紫阳人,是喝紫阳茶汉江水长大的,紫阳茶汉江水使我写出了《中国茶道》。”他说,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进行养生并陶冶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品茶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坦诚的态度、新颖的观点及严密的论述,令与会者无不折服。与他一起参加会议的安康茶业专家程良斌,事后向我提起丁文先生那次演讲,对他的家乡情怀和风度、口才钦佩至极。

生在紫阳县这个“中国名茶之乡”的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开始涉足茶文化研究领域,2000年1月,在《安康经济》上发表了我与他人合著的《让紫阳富硒茶更有文化底蕴——紫阳茶文化初探》。这篇论文引起了丁文先生的注意,彼此也多了一些共同语言。他认为,茶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助推,研究和宣传紫阳富硒茶需要一批人的共同努力,对我这个“新秀”给予热情鼓励和真诚提携。2004年春,丁文先生对我说:“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征稿,你不妨也写一篇论文投去。”我说,自己仅仅写过县域茶文化的论文,这个内容恐怕太局限了。他指点说,你可以将视域拓宽一点,写陕南茶文化,陕西只有陕南产茶,写陕南就是写陕西,这样论文涉及的地域就宽了,分量就重了。我茅塞顿开,于是寻找和查阅了汉中等地的相关资料,撰写出几千字的《陕南茶文化浅谈》,经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会评审通过,在本次会议发表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论文,是丁文先生带我走进了这样高大上的会场,见识了本、韩国等国家的茶文化学者在会场内外,我发现丁文先生与国内许多身份显赫的茶界人士十分熟悉对他十分尊敬。他与人交谈总是那么得体,那么亲切,那么具有知识和学术含量,令我打心眼儿里敬佩

丁文先生对我寄予厚望,曾说:“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你比我小将近二十岁,能干很多事情,以后安康茶文化研究就靠你们了。”可是我愧对先生的殷切期望,不能像他那样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虽然参加过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等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过《陕南饮茶习俗与民生》以茶文化交流促进茶贸易——和平茶业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合作的调查论文,也公开出版过散文集《品茶论道》,在《中国茶叶》等报刊发表过一些学术性文章,但是在丁文先生的《大唐茶文化》《茶乘》《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中华茶典》《陆羽大传》等皇皇巨著面前,就羞于启齿了

丁文先生去世后,我曾作过一幅挽联:

老骥伏枥,深研国学,拓荒茶苑,可谓竭忠尽智;

书斋觅珍,躬耕桑梓,增誉神州,当然业显名彰。

按他自己所说,他由教师改行以后主要做了三件事:文学、茶文化、地域文化研究。很多身居高位的作家、学者都没有达到的高度,身处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的丁文先生做到了,著作等身,尤其是在茶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此联企图高度概括丁文先生的一生,但是力所不逮,学生我惭愧呀!

参加丁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看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来的《唁电》里的高度评价,我的悲痛和惋惜之情似乎转化为一种自豪和力量了。我甚至能记得这段话:

丁文先生一生爱茶,深入开展中华茶文化研究和宣传普及,是中国著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作家,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茶界的一大损失,他的崇高品质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大茶人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中国茶业强国辉煌而奋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