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强为《心田拾穗》作序:《岁月的醇酿》
(2021-08-05 21:25:40)分类: 文学 |
岁月的醇酿
曾德强
《心田拾穗》是年逾八旬的吴敦敬老师的诗文书法集。阅读书稿清样,如饮醇酿。
上世纪70年代我读中学时,就已记得“吴敦敬”之大名。那是因为,县文化馆主办的文艺刊物(记不清是《山花》还是《战地新歌》)上发表有他的诗歌、歌词,而我也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对本土发表作品的文艺作者十分关注和羡慕。听说他是汉城中学多才多艺的教师,虽然无缘见面,但是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且内心将其视为我的老师。
后来,我由教师改行到紫阳县城工作,吴老师的一个“亲学生”成了我的妻子,吴老师的儿子成了我的朋友,因此能对吴老师有更多了解。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制度,吴敦敬作词、潘泽桂作曲的《学校门儿大大开》应时而生。妻子说:“当时,吴老师和潘老师合作的那首歌,好多学校都在唱呢!头两句是’学校门儿大大开,贫下中农请进来。’”其实,此歌不仅在汉城中学校内外广为传唱,而且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只是现在人们(包括吴老师本人)仅能记得前两句,后边的歌词都记不清了。那毕竟是政治需要,应景之作,世易时移,被人淡忘,情有可原。我为之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感到骄傲,因为,不少诗人、作家的作品,几十年后没人记得其中的语句,吴老师为数不多的诗作(含歌词)能有一首在几十载岁月洗礼后,仍有不少人熟记着题目和核心内容,就已经很幸运、很了不起了。
在那个年代,吴老师的美术字在全县属于前列水平。在安康水电站库区蓄水、紫阳老城拆迁之前,河街是全县最繁华的地方,坐落在此的百货公司两层楼房算是显赫的建筑物。我看到过河街百货公司墙体上书写的端庄秀气的政治标语,印象很深,估摸是吴老师所书,后经询问,果不其然。那是县文教局根据县领导的要求,在全县选拔抽调的书法高手所为。一段时间,吴老师放下教学工作,并利用暑假,在县城多处墙壁刷写标语,多是用红色广告颜料书写的宋体字。宋体字横细竖粗,便于书写,吴老师站在架子上或楼梯上,先勾轮廓再涂颜料,只不过烈日炎炎,时常没人搭手,蹦上蹦下,忙得汗流浃背,非常辛苦。吴老师说:“那时写标语是一种工作,没有报酬,也没谁要报酬,只要组织信任,能发挥所长,给党和人民做贡献,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不得不让人敬佩吴老师的才华,也禁不住感叹吴老师的奉献精神。
吴老师退休前忙于工作和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自己的“闲情逸致”,虽有艺术天赋,却未能创作更多的文学作品,就连当时被人们盛赞和羡慕的绘画、书法作品,也没能保存下来,令人很是惋惜。退休定居安康后,吴老师家庭和睦,时间宽裕,颐养天年,在儿女们的鼓励下,不时将旧事回忆捡拾起来,于是有了这些诗文;重操书法,虽已年逾八旬,但仍宝刀不老,功力犹在。
《心田拾穗》分为追忆往事、岁月悠悠、诗歌集锦、墨迹选录4个板块,辑录了13篇散文、59首诗歌、19幅书法作品。若论题材重大与否或字数多少,算不上十分厚重;若论文献价值和思想含量,则值得阅读和珍藏。
我特别推崇吴老师晚年的生活方式——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他没有沉湎于麻将、扑克,或成天面对着电视机、手机,而是在家境宽裕、子女孝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面含饴弄孙,一面遵从内心的呼唤,拾起往日的爱好,乐当文化的圣徒。《心田拾穗》里的散文、诗歌、书法作品,就是他近几年收获的心田上长出来的果实,虽然已经错过大片收割的季节,“拾”起来的只是丢失、散落在土地上的“穗”,但是,这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呀,这些劳动成果也凝结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呀!且不论诗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仅是那书法的练习和创作也陶冶了性情、保养了身体呀!这等雅事,何乐而不为呢?
《心田拾穗》是一个认知那年那月的窗口。书里的怀旧散文,特别有利于我们认知那过往的岁月,以及先辈的生活态度和传统美德。从《老家门前的柿子树》《我最敬佩的人——二叔》《难忘恩师》《关于书的故事》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吴老师及其长辈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以说是动荡、贫穷、艰苦的,但是他们乐观向上,艰苦奋斗,坚强不屈,活出了生命的真实与精彩。先辈的经历和事迹,令人感慨唏嘘,五味杂陈,读着读着禁不住热泪盈眶。此书让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后代认识到,我们的先辈是了不起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确实应该感恩社会,珍惜当下,不断奋进。《求雨趣事》《老家过年》所反映的乡风民俗,今天读来感到是那么新鲜有趣,如饮老酒。若干年后,后代读到这些文字是什么感觉呢,那是不难想象的。
《心田拾穗》是一本珍贵的家风教教读物。书中回忆和记录了作者的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先辈,他们都已作古,但是他们的形象及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即便是作者只作了简单勾勒和描述,也是那么生动和鲜活,令人怀想和感动。曾祖母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书,家教严明,知书识礼”,起居室内书香弥漫,“知性、善良、贤惠、慈祥”,93岁时去世,不知何故后人没有为她立碑勒石,也没有其他文字记载,只保存下一张照片。惟其如此,《我的启蒙老师》所写的曾祖母在家里办班教学、教“我”识字的文字,才令人感到是何其及时的回忆和记录,何其珍贵的家庭档案资料!作者的祖父一生以教书为业,“擅长绘画和篆刻,经常利用讲课之余为亲友作画。” “除了从事教育,祖父还当过乡民代表,每年都要代表乡民到县上开会,汇报诸如乡村修桥呀、修路呀、办学呀等工作。”作者的祖母善待佣人,对待匠人更是尊重有加;同情贫弱,乐善好施,并叮嘱儿女们:“不许给叫花子吃烧焦了的饭菜,更不许给吃馊了的饭菜。”二叔虽远在异乡,却不忘尽孝,周济兄弟,教授子侄。老伴当年集儿媳、母亲、妻子、教师4种角色于一身,每个角色都是那么难演而又演得那么出色,自立自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里里外外一把手,上上下下都周到,可谓巾帼英雄。书中的“诗歌集锦”,辑录的多是记事性古体诗,诸如祭祖、省亲、老友交往等,表现出作者的学养,以及勤学、真诚、友爱、乐观、豁达、爱国等优秀品质和幸福生活。
从文集可以看出,从吴老师曾祖母那一辈起,一代代传承了先辈的好学、勤劳、善良等优良品德,以及孝老爱亲、和睦邻里、勤俭治家、乐善好施等良好家风。《心田拾穗》记载和传承了先辈、长辈的优良品德和良好家风,无疑是吴老师及其后代的传家宝。
记忆是挂在天上的明月,是沉在湖心的静水,它会隐藏,却不会流失。《心田拾穗》把隐藏的东西挖了出来,犹如一杯岁月的醇酿。岁月酿造的醇酒,甘香醇厚,隐隐飘香。经过时间的发酵,浮躁变得沉稳,张扬变得内敛,祛除表层的粗糙和杂质,留下内里的本真和精髓。品酒,亦同品味人生。人生百味,苦辣酸甜,人人都是“品酒师”,以自己的方式体会着人生的味道。品过之后,涌上心头的,是感慨、温暖、启迪、感恩、力量……
能为我十分敬重的“疏老师”、我妻子的“亲老师”的著作说几句“写在前边的话”,我感到莫大的荣幸。权且为序吧!
2020年季秋
(此文系为吴敦敬《心田拾穗》所作的序,此书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