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古文献看安康茶的历史地位

(2018-01-23 18:36:44)
标签:

茶文化

分类: 理论调研

从古文献看安康茶的历史地位

曾德强

 

陕南安康用茶、种茶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突出的。这从一些古文献中可以窥见一二。

一、上古时期茶叶已开始在安康种植

成书于东晋永和元年(416)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此书明确指出,巴国进贡的茶,既有野生茶(荼),也有园栽茶(香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叶。

周朝规定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武王分封时巴国所辖土地大约只限于陕南一隅。所以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说: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这片土地属于紫阳茶区。历史上的紫阳茶区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而不是行政区域概念。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根据历史形成的惯例和品种、品质、加工类似的划分原则,将紫阳以及邻县所产的茶叶叫紫阳茶,地域包括今陕西紫阳、镇巴、西乡、汉滨、岚皋、四川万源、达县、巴中、宣汉、重庆城口。

《华阳国志·巴志》、《陕西古代史》里所记所述,陕南巴文物的出土可以支撑。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簋底铭文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的巴人栖息地。1974年在安康五里镇秦汉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古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也是一种佐证。

因为紫阳位居“川陕咽喉”,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明正德七年(1512),割金州(今安康)西南、汉阴东南设置为县,以“紫阳”名之。从开始设置紫阳县的地理位置来看,上古时期紫阳茶区属于巴国的辖地,古巴国所种之茶就是安康茶,即紫阳茶区的特产。

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即公元前53年,四川雅安吴理真在蒙顶植茶7株。这个记载已为学界认可,在中国茶叶种植史上吴理真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种茶人(此说目前也有争议)。而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生活在陕西南部安康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用茶、种茶的历史,比四川雅安吴理真早了1000多年。

二、安康茶在西周时期即成为贡品

《华阳国志·巴志》开列的巴国贡品,说荼、蜜等物皆纳贡之,并明确指出,进贡的香茗不是野生植物,而是种之于园林的。

这一条过硬的史料,说明巴国贡茶的历史也始于西周立国之时,即公元前1046年后,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

唐代,安康称金州,汉中称梁州。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的产地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指今紫阳、安康、岚皋、石泉沿汉水两岸山谷,金州、梁州属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范围。当时长安人称秦岭为“南山”,故将产于金、梁二州的茶称为“山南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贡茶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初为4郡。《新唐书》又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陕西紫阳、汉阴、石泉一带)的毛尖茶列为贡品。内云: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檗。相传紫阳宦姑滩是唐代贡茶园的生产地。

三、安康茶在唐代载入陆羽《茶经》

唐代,金州属山南东道。陆羽将其对茶区考察的结果写入《茶经·八之出》,内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巴山是指西起摩天岭,东至襄樊以西的千里山系,而峡州是指巴山北面汉水河谷,巴山南面长江河谷。

陆羽是否到过陕南,史无记载,但细读《茶经》可以找到答案。《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的茶区主要是山南道,其次是淮南道,复次是浙西道。关键词使用频率是:

山南道:荆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峡州2次、衡州2次,共计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蕲州2次、义阳2次、光州1次、寿州1次、黄州1次,共计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润州1次、歙州1次,共计3次;

剑南道:绵州1次,共计1次。

作为地名关键词,总共出现了33次,集中在山南道计有20次。这说明山南道是陆羽全国茶事考察的的重点和首选地。其中金州出现4次,仅次于湖北的荆州。陆羽在《茶经》中多次以金州茶作为标准样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定全国的茶叶品质。这个治学严谨的“茶神”如果没到过金州,如果没有品饮过这里的茶,是不会将金州茶写入《茶经》的。

安康境内的紫阳茶作为陕南茶区的代表品种,资格确实很老。按照《陕西茶史》一书的划分,历经神农茶、山南茶、汉中茶、紫阳茶、陕绿茶几个发展阶段,历时数千年。中国公认的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但是若论资历,它们在紫阳茶面前不过是小兄弟而已。

四、汉阳陵出土的茶极有可能是紫阳茶

陕西咸阳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是全世界迄今最早的茶叶,这一结论由中国科学院鉴定得出后,20165月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这一实物样的出现,至少可以把中国皇宫用茶的时间确立在2100多年以前。那么,汉阳陵出土的茶叶究竟是哪里的茶叶?

世界迄今最早的茶是紫阳茶?》(《安康日报.秦巴文旅》2017823日,曾晓勤著)一文认为,这包出土的茶芽极有可能是陕南紫阳茶区所产的茶叶。作者从西汉初期都城、皇宫的地缘关系、茶叶的起源和种植、饮茶的风俗、茶叶的形状、政治生态、农业政策等几个方面推出这个结论。

西汉紫阳茶区属汉中、紧邻巴蜀北缘,依托秦岭南坡,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且紫阳茶区离汉代都城长安最近。按照中国封建王朝官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行事原则,皇帝用茶不可能舍近求远,取山南紫阳茶区的茶叶最为可能。《茶经》的南方是以长安城的方位确定的。从物种起源的地域来看,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陈椽认为,中国茶叶起源于云贵高原,然后移入四川,并继续北移至秦岭南。可以说紫阳茶区是茶叶北移的第一站,其种茶、用茶应早于东南各地,然后顺江而下向东南传播。

汉阳陵出土的茶牙证明了西汉皇宫已有了饮茶的习惯,按照中国丧葬习俗,陪葬品大部分是亡者生前喜爱、挂牵、常用之物,推定刘启生前有饮茶的习惯。这种习惯极有可能是汉高祖登基是就有了。现存中国最早记载饮茶习惯的文字应是西汉神爵三年王褒《僮约》:“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涤杯整案……烹茶尽其,已而盖藏……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这些文字足以证明西汉初期在巴蜀地区已有了用茶、卖茶、饮茶的习俗。

汉景帝继位之后,在皇权与王权的博弈中,刘启与同姓诸藩王的磕磕拌拌,随着时间的发酵,于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在位的16年里,东南诸王很少被召见回长安,诸王的贡奉也就可想而知了,且那时东南诸地还没有饮茶习惯。

汉阳陵长出土的茶叶,研究人员认为属顶级品质,完全由茶芽制成。茶芽是茶树上尚未展开的小叶子,通常认为比普通茶叶品质高。而南方茶多以饼的形态出现,三国张辑《广雅》中称: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而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五、紫阳茶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量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草,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唐王朝与西域各国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甘、宁、青一带紫阳茶销区的商界人士也称之为“丝茶之路”。陕西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就本土而言,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紫阳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可以划分为西、中、南三个板块,南路以安康、汉中为两端,东西走向,贯通陕西茶马古道西路和中路,不仅连接整个陕南茶区,而且是江南茶西行的通道之一。

多种历史文献表明,产于汉中、安康的山南茶当时已进入长安市场。山南道汉阴郡的“茶芽”列为贡品,又有子午道、汉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车运输,山南茶在唐代加入茶马互市极有可能。何况当时的安康、汉中已是唐代丝绸的主产地,丝、茶结伴远行是十分合情合理之事。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紫阳焕古镇腊子园遗址出土了有着异域风格的魏胡弦带板乐器和波斯银币,这似乎透露出一个历史信息:紫阳与西域有过贸易往来。在往后的年月里,紫阳茶的西行路线也大体是直走汉中的,转而或入长安,或走甘、青、宁。

从上述推论来看,安康是中国种茶、用茶最早的地方,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并作为贡品,西汉时期皇室用茶以及形成的饮茶习俗为紫阳茶注入文化内涵,唐代陆羽的《茶经》和茶马贸易更是使安康茶与文化、军事、外交和民族团结产生了直接联系。紫阳富硒茶如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是历史上的贡茶、名茶。

本文在201710月“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发言交流,收入《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论文集》。载《安康文化》2017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