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案例三:不断创新的IBM公司

(2014-11-28 10:57:59)
标签:

ibm

计算机

涂必军

胜任力

联想

分类: 典型案例

  IBM公司,这个电脑行业的巨人,在1984年达到了利润的最高点65.8亿美元,1989年创造了销售额历史最高纪录,在IBM达到辉煌的顶峰时,就似乎无可阻挡地走向了衰落。个巨人失足了!1992年,IBM不得不宣告其亏损额高达54.6亿美元,全年的利润为-49. 7亿美元。一个无可想像的事实,伴随亏损而来的是疯狂裁员。1992至1993年短短的两年之内,IBM五度裁员,10万人失业,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忧容满面。 IBM公司的股票自1992年夏天到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内就从100多美元降至11 年来的最低点—48.375美元……如此迅猛的衰败,缘由何处?
1.迅速成长的IBM
  20世纪50年代,IBM开始进入计算机行业,随后,就以其势不可挡的汹涌狂潮席卷了整个电子计算机行业。精良的销售服务队伍、强大的研究开发投入,使其很快地超越了先行者雷明顿兰德公司,占领了工商界电子计算机市场。20 世纪60年代,IBM公司成功地开发出自我兼容但与其他厂家及以往机器并不相容的360大型计算机,给计算机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当头一棒,并推动了美国和世界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张。1969年,IBM以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9亿美元的净收益,当之无愧地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并以70%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美国大型计算机市场。1986年9月,在IBM公司任职7年、即将退休的董事长福兰克·卡里力排众议,作出了一项果断、明智而又重大的决策,促成一支由50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个人电脑项目小组,不足1年时间内开发出了内存和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电脑,并很快成为全世界个人电脑行业的标准制定者。1985年,IBM个人电脑占据了工商界市场80%的份额。
2.巨人的失误
  在IBM在美国大型计算机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IBM的高层决策者们沉迷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于新的富有巨大魅力的行业领域— 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1965年定位于科研用计算机市场的数据设备公司改变矛头,率先向市场投放了小型计算机。而“后起之秀”苹果计算机公司也不甘居后,在1977年研制出内存少、没有数据库、速度慢、计算能力差的计算机,但价格十分低廉,达到了17年以来最低价。1992至1993年,IBM公司先后进行了5次大裁员,先后有10万余人离开了IBM公司。1993年1月26日,埃克斯在宣布了将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克扣的每年超过25亿美元的红利分配削减55%以后,引咎辞职了。
3.关于IBM走向衰落的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IBM走向衰落并不是简单一次决策失误所能解释得了的。
  从20世纪50年代IBM进入计算机行业到80年代IBM登上辉煌的顶峰, IBM以势如潮水的趋势不断扩张壮大,终于垄断了大型计算机领域。但是伴随着 IBM的迅速扩张、壮大与膨胀而来的是其繁多的管理层次、森严的等级制度、纠缠不清的利益、因循守旧的保守精神和日益滋生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致使IBM的组织结构日益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责任互相推诿,利益争先恐后,保持现状,不愿创新,不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傲视比之弱小的企业发展,终于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致1992年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净损失49.7亿美元,埃克斯引咎辞职,大批员工被裁减……
  在数据设备公司、苹果公司相继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平分秋色的时候,为什么IBM熟视无睹、毫无反应呢?究其原因主要是:IBM的决策层过于重视资金回报率,只重视短期的资金回收率和投资报酬率(即只注重在短期内收回投资的资金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可是IBM没有看到个人电脑的前景是广阔的,其利益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现期的投资回报率来计量的。如果打开了个人电脑市场并占领霸主地位,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而IBM公司没有发现这一利润丰厚的领域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沉迷于大型计算机市场所获得的成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IBM对数据设备公司、苹果公司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个人计算机视而不见。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产品引起了后来的计算机行业的重大革命。对于这些市场新动向,IBM采取漠视的态度。直到1986年即将退休的董事长福兰克·卡里组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电脑专项研究小组,IBM才开始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一年后推出内存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电脑,但为时已晚。无论IBM怎么挽回,也只能屈居第三了。“IBM永远是第一”的神话破灭了,他痛失个人电脑领域的丰厚利润。
  如果说1987年IBM推出的最优质的IBM-PC机为IBM公司挽回了很大一部分个人电脑市场,那么,在这期间培养的自己未来的敌人,是其1992年走向巨人衰落的直接原因。1986年IBM为了弥补自己长期以来漠视个人电脑的发展的损失,决定短期内推出优质的领先的个人电脑,于是将中央处理芯片CPU交给了英特尔公司,将DOS操作系统交给了微软。1987年IBM确实挫败群雄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并取得一席之地,但不知不觉中也培养壮大了Intel和微软公司,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英特尔和微软这些激进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深信个人电脑将成为主宰未来的产品。作为主人的IBM却根本没将他们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英特尔和微软则不断加紧进攻,逐渐代替IBM而取得了个人计算机世界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康柏公司首先采用英特尔公司发明的奔腾386机芯片开发出便携式计算机。接着戴尔计算机公司以其独特的邮递销售方式使个人电脑售价大幅削减。市场形势日益严峻,IBM受到了巨大挑战。1982年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价值合起来才只有IBM的十分之一。但到了1992年10月,他们联合起来的股票价值就超过了IBM。到1992年底,他们已高于IBM市场价值的50%。而IBM在1991 年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继续恶化,酿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公司亏损纪录49.7亿美元。1993年1月,IBM股票跌至每股40元的第二个原因是组织机构臃肿、反应迟缓、无创新精神。组织机构的臃肿所带来的无效率和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繁多的管理层次、森严的等级制度,只能造成信息传递失真、执行任务不到位。上级让下级干的事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中间管理层,最终到达下级执行,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和损失的效率是惊人的。而上级要传递给下级的信息或下级报告给上级的信息经过冗繁的中间管理层也往往会造成信息扭曲和失真,这其中产生的低效率和损失又何以计量?因为这臃肿的组织机构和死板僵化的集权制度,使IBM反应迟缓,痛失良机。在集权制度下,每个主管在向上级汇报时都避免带个人主观色彩,任何东西都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敢呈报,否则上级一怪罪下来,下级只有吃不了兜着走,扣工资、奖金,甚至丢了乌纱帽,清退辞职,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这样的组织机构下,根本无法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市场的竞争做出快速的反应,更谈不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了。没有人敢承担风险,没有人敢在90%的把握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把握市场机遇。一个窒息了热情和创造力的企业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丧失机遇。再想事后弥补,悔之晚矣!
4.关于IBM再度崛起的处方
  第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和新产品,降低成本。
  IBM的实验室有三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IBM的顾问、专家和所有为IBM 服务的人员中有17个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IBM雄厚的技术力量是任何一家企业无可比拟的,IBM耗用在R&D中的费用也令人惊叹。IBM公司每年花在研究与开发中的费用占总收入的10%,如此大的投入使IBM在研究成果上遥遥领先。在IBM的实验室,你能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东西。例如,他们最近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其大小只有一根头发的1/75000宽。然而,IBM缺乏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商业获利的能力,没有这种转化,IBM的商业利润只能白白失去。而若将之转化为商业技术和新产品,其利润会数十倍于其研究开发的成本,这会令IBM常盛不衰,永居龙头老大的地位。
  第二,资源共享,利用现有技术创造更多的新产品。
  将技术应用于更多的新领域,无疑会降低每一项新产品的成本,为IBM带来丰厚的利润。例如一项技术的开发要用十万美元,那么用这项技术开发一种新产品的话,其研究开发成本是十万。若用这项技术开发出了十项新产品,则其研究开发成本是每项产品一万元。IBM不仅应实现技术上的共享,还应实现资源、思想的更大程度的共享,这必将为IBM插上新的腾飞的翅膀。
  第三,注重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要因循守旧,固守成规,死抱着一项产品不放,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满足顾客不断升级的电脑服务需要。
  IBM公司在大型机市场已经走向成熟的时候没有及时地开发出新产品以作为公司未来的中流砥柱。当一种产品走向成熟期的时候,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他下一步必将走向衰退,这时公司必须有一种快速成长的新产品,让他在下一阶段成为企业的摇钱树。否则在现有的产品走向衰退的时候,没有新产品的接踵而上,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企业必然真地走向衰退了。所以IBM公司(所有公司都一样)一定要注重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一种产品走向成熟的时候,应利用其大量的现金收入,扶养和培植新的有快速成长力的产品。在下一阶段现有产品走向衰退的时候,新产品正好走向成熟,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和现金收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