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好好写文章啊

(2024-12-30 15:4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要好好写文章啊
    20250117 见报
要好好写文章啊
第一稿:

 “请一定要好好写文章啊!”这是在参观阜阳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千年一脉——皖北文物汉字文化精华展”时,我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写作者,请一定要好好写啊!”
要好好写文章啊
       彼时,我正浏览着“物以载文 字随器变”这一单元的引言。因为当时场馆里只有我一人,我便出声朗读了这段文字:“
汉字的传播需要实际的物质载体来承载,而在汉字数干年的演变中,其物质载体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从甲骨文的龟甲、兽骨到金文的青铜器,再到简牍帛书、纸张的发明,最后到如今数字时代对汉字资料的大量承载,随着汉字载体的进化,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一脉相承……”就在这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我需要对自己的写作做一个历史观的追问了。
   这第一个追问便是:我的文章需要留存吗?从小写到大写到老,从在纸上写到在网络平台上写,从写给自己看到写给大家看,已经写了几十万字,而它们的命运该是怎样的?纵观岁月长河中曾经有多少人以多少种形式写过多少篇文章,但只要不是刻意去保存,都最终会消亡。那么,我写下的这些文章有传承的必要吗?它们值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吗?换做以前,我会果断的说:销毁,全部毁掉,没有那个传承的价值。
  这样的销毁在十年前我做过一次。四十不惑时,看到早期写下的文章,觉得稚嫩、造作,便一碎了之。但如今想来,它们和我本身对于宏观历史确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对于我来说那是我的来时路,是我个人历史中的一部分,是我的后人们聊起我时认识我的一个路径。前年给我的公公做个人史的整理时,我便感受到了这种记录留存的价值。而现在人们也开始重视除了纸质、光盘等形式保存的文字资料外的数字资料,认为社交媒体上已经去世的用户数据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具有重大人道主义价值的档案、一种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源,可以以“数字遗迹”来定义。我遥想了一下,若干年后,我的子孙们聊起自家的老奶奶,便会翻出我的笔记本、发表着我的文章的报刊,也会登上我的各种社交账号,于是,他们会看见我怎样活过,或许还会这样评价:这个老祖蛮有意思的嘛!
要好好写文章啊
  为了这个评价,我在想第二个问题:我要留下怎样的文章呢?这时,我看到了展区内的“书以辞发 汉字寄情”这一单元的引言:“汉字作为华夏的文化符号,不仅用于传递信息,更被普遍地用于抒发情感。……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啊,文章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正是因为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共情。我以前写文章总不愿意投稿,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一个小女子的小思小想小感小悟,没有啥价值。后来因为在网络上写作,才让作品有被更多人看到的机缘,也因而收到了很多回应:有的说“看你的文章,学会了写作”,有的说“你文字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对我心态的影响很大”,有的说“原来烟火人生都是修心路”……正是这些鼓励,让我对写作更加慎重:慎重地选择话题,不要媚俗,不要追梗;慎重地表达观点,不要自大,不要自负;慎重地斟酌文字,不要刻意,不要疏漏;慎重地抒发情感,不要煽情,不要肤浅。即使这样,在此后某个时刻回望,也许这时的慎重依然还不够稳妥。但我已经尽力,倒也无愧无悔了。如此一来,面对他人和后人的阅读,我可以安然地在文字里面对他们的审视了。  
要好好写文章啊
     就这样看着、走着、想着,走到了展厅的最后区域。在这里,有一个创意布景,主体部分是悬挂的“字从遇见你”这几个汉字,再被光投射到灰墙上产生影子,字的下方则是用纸板塑造出的山峦起伏的形态,最前面的山形上印着书法字样。我在这里驻足,看着这几个字,心底涌起感恩。谢谢这一生有文字相伴,谢谢自己读过那么多好书,也在好好地写文。
       自从遇见你,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字从遇见我,也遇见了更多的传承。我们都是幸运又幸福的。


第二稿

 文章总是千古事
 
   写作几十年,却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写的是历史。
   这是在参观阜阳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千年一脉——皖北文物汉字文化精华展”时而产生的认知。彼时,我正浏览着展馆内“物以载文 字随器变”这一单元的引言。因为当时场馆里只有我一人,我便出声朗读了这段文字:“汉字的传播需要实际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从甲骨文的龟甲、兽骨到金文的青铜器,再到简牍帛书、纸张的发明,最后到如今数字时代对汉字资料的大量承载,随着汉字载体的进化,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一脉相承……”就在这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其他写作者一样,正在书写和创造历史。
   这些年在网络平台认识了很多喜欢书写的朋友,我们一起创作着数字作品。有的文友笔耕不辍,一日一篇;有的则很随性,不定时发布;有的对自己写作的主题和风格有清晰的定位;有的则是想到哪写到哪。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于是,互联网上充盈着数以万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很多年以后,这些文字还有留存的意义吗?它们具有传承性吗?
  这样的追问很多人在思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我喜欢这样一个说法:这些数字资料因其本身构成了一个具有重大人道主义价值的档案、一种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源,应该被赋予“数字遗迹”的定义并加以审视。你看,就这样,我们的书写与我们所留下的其他图文视频等资料一起构成了每个人的“个人史”。是的,它们一点都不宏大,很大程度上对时代和人类都无足轻重,但它们又很厚重,于个人和家族无比重要,既是书写者回望自身成长变化的参照物,更是后人们聊起前辈认识先人的一个路径。让我们一起遥想一下啊,在好多好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们聊起自家的老祖时,他们翻开我们留下的随笔本,或者登上我们的各种社交账号,于是看见了我们书写过的那些生命经历,那些所思所想,或许就会这样评价:这个老祖蛮有意思的嘛!
  有意思,是因为认真活过,更是因为在书写时用了心。正如展区内“书以辞发 汉字寄情”这一单元的引言所述:“汉字作为华夏的文化符号,不仅用于传递信息,更被普遍地用于抒发情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个书写者不慎而又慎地对待着自己的下笔呢?慎重地选择话题,不媚俗,不追梗;慎重地表达观点,不自大,不自负;慎重地斟酌文字,不刻意,不疏漏;慎重地抒发情感,不煽情,不肤浅。正是这样的书写者,让泛滥的数字书写中依然有清流。这几年我依然保持着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读的还是青年时期就喜欢读的那几种:《阜阳日报》、《南方周末》、《科幻世界》、《三联生活周刊》、《半月谈》和《读者》。很多文章总是触动思绪,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思考、对科学的询问、对热点的解读、对人性的探究……如果我们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面对他人和后人的阅读,可以安然地在文字里和他们对视了。  
   就这样看着、走着、想着,走到了展厅的最后区域。在这里,有一个创意布景,主体部分是悬挂的“字从遇见你”这几个汉字,再被光投射到灰墙上产生影子,字的下方则是用纸板塑造出的山峦起伏的形态,最前面的山形上印着书法字样。我在这里驻足,看着这几个字,心底涌起感恩。谢谢跌宕起伏如山峦的人生中,始终有文字相伴。生命短暂,而文章千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