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时读诗:秋阳弄光影(十月)

(2024-10-15 08:48:52)
标签:

亲子共读

分类: 绘节气
岁时读诗:秋阳弄光影(十月)

  八月秋老虎,十月小阳春。岁时光影的变化就是这么迅速,人们从憎恶烈日,到寻找暖阳,不过是两月光景。虽已是立冬时节,但在体感上还是深秋况味,所以,此时的追光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审美,是为了看秋阳如何弄光影。
  竹林一向是创造光影的好道具。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这是暮色中摇曳窗前的竹影;“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这是深山中数过时光的竹影; “残暑一窗风不动,秋阳入竹碎青红”,这则是暖光中静默无言的竹影。风不动,竹不动,但“入、碎”二字却把本不会动的秋阳写得生动了。它仿佛是故意闯入竹林的孩子,穿来穿去,绕过去的地方便留下竹的青色,而停留的地方便有了光的红晕。然后,驻足一看,得,好画已成,青的青,红的红,如此细碎,又如此斑斓。 
  树叶也是阳光喜欢的伙伴。深秋里的树叶像进了一趟染坊似的,树树不同色,叶叶有风格。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树叶,它们和秋阳共舞,成了一道道明丽的风景线。“林塘绿净明拒霜,似与枫叶骄秋阳”,读到这句诗就想到了家门口的赭山公园里的那棵枫树。这棵树在春夏时平平无奇,但每到秋冬,总引人驻足。远看似火炬,近看如红霞,背着光看如鸡血石一般莹润,迎着光看则如照了x光片,叶脉尽显,玲珑剔透。我和先生常算着日子去看它,扛着长枪短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地拍,但总是拍不出眼睛所见的惊艳。给我这种挫败感的还有公园门口的那一排银杏树。它们是芜湖的知名打卡点,被称为“银杏大道”。每到深秋,“银杏叶黄簇淡金”,金灿灿的叶子点缀着湛蓝澄澈的天空,显得分外宁静美好,又因风起而柔柔飘落。那种或高远或轻盈的美啊,眼睛看饱了,镜头里却怎样也呈现不出来。这时,总还是会觉得,幸好有诗文。 
   各种食材也在等待在秋阳中亮相。这便是“晒秋”的时候啦。我在徽州地区见过采菊晒菊,“红桃白李晚寂莫,黄菊独曝秋阳荣”,这时候的菊花吸足了阳气,可以采摘了,然后再晾晒干,经过充分的脱水后就成了花茶。还见过更丰富的阵仗。玉米、南瓜、萝卜、胡萝卜、辣椒,无一不可晒,一起舒舒服服地躺在场上,铺展成一幅幅五谷丰登的写实画,显摆出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
    万物皆可晒。秋高气爽阳光暖的时候,还是晒书的好时候。“秋阳千里晒,聊复曝吾书”,这种场景是读书人家中独有的。只是现在读书人虽多了,这种场景却不多见了。原因无他,不外其二,一则无书,一则无地。很多人家中的书不能称为藏书,也就没了珍之惜之的心。而即使把书看得很重,在如今遍及高楼的情形下,想找一大片场地放心地晾晒图书,实在不易。我家有书数千册,若是一一排开晾晒,也得半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地儿吧,我怎好意思跟别人说:“不好意思哈,今儿这场地我用了哈,你们今天别打球了吧。”果然,读书人晒书要么是家底厚宅子大,要么就得是脸皮厚胆子大。
   那就晒晒自己吧。“秋阳嗔我紧追程”,咱就偷得浮生半日闲,找个地方晒太阳。现在流行晒背,大夏天里的晒其实不如秋天晒,温阳更温补啊。这便想起十几年前晒娃的事了。那时娃刚出生没几个月,正好到了秋季,我按照从书上学来的法子,每天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脱了娃的下衣,把光着屁股的他脸朝下地摆在阳台上的光中,晒足半个小时。这样做到底有啥实在的提升体质的效果不太知道,只知道过了些日子,那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变成了黑娃。前车之鉴犹在,我便很不理解如今那些在户外裸露后背晒太阳的成人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穿着衣服坐在秋光里吧。不过,“今岁秋阳晒人死”,没一会,后背便出了汗,人也昏昏几欲睡。
  “秋阳既已后,朔风尚兹早。”在这秋渐深而冬未至的时节里,去看光影,去晒万物,也是一件乐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