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你模样几未改

(2024-08-12 11:16:39)
标签:

悦生活

杂谈

分类: 随笔
      谢你模样几未改
   “这个大门,这两个门卫室,和二十八年前我进校时没啥两样,和四十年前你外公进校时也没啥两样……”时隔一年,又回阜阳,站在如今的阜阳师范大学清河校区的北大门处,我有些压抑不住兴奋地在向儿子介绍这个地方。
站在大太阳地下的儿子有些莫名地看着我:这么破的地方,咋就把我妈激动成这个样子?我告诉他:正是这么破,才是旧时模样,才让每一眼都有熟悉感,才让我们常常想着回来看看,要不然,谁大热天的跑几百公里带着孩子回来啊?
回来。
原来,在我们的认知深处,真的把母校当做了家,把他乡认作了故乡。
“这里,原来有个二食堂,我和你妈每天中午一起打七毛钱的饭、两块钱的菜就够吃了……”先生也絮叨着和儿子讲着往事。顺着南大门往里走,每一处都有话可说:这是大礼堂,我们在这里跳舞、看电影、开会、看演出;这是宿舍楼,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坐北朝南通风有阳的大宿舍装着十个人,那故事叫一个多;咦,小花园怎么不在了,但凉亭还在,我们偶尔来这里闲逛,毕业时全宿舍的姑娘穿得美美地来此留影;这是我们的教学主楼,我们常常在熄灯后点着蜡烛挑灯夜读,后来有了可充电的夜灯,更是常学到最后一刻;这是水杉树林,当年的树比现在矮多了也多不少,我们常从这里抄近路走到后面的阅览室看书……
就这样说着,溜达着,我们来到了一座小楼前。我不由地深吸了一口气:娃啊,这是老中文楼,是你外和你爸,我们两代三人一起呆过的地方。你就这样想象啊,我坐着的座位或许就是我爸当年坐过的,给我和你爸讲课的老师当年也是你外公的老师,我们读着同样的书,看着窗外同样的桂花树,是不是很蒙太奇的感觉?当年,我们学校的老师见了我就会打趣又感叹:你们爷俩是我们学校第一对同校同专业的父女。我跟儿子说:过两年你要是也考到阜阳师大来,那就是三代同门的佳话啦。
 儿子白我一眼:就这学校的样子,你还想让我来?我笑:这是老校区嘛,它还有个好大好漂亮的新校区啊。哦,那还差不多。怪不得,这个学校能几十年没变呢。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嘛,幸而人们总是这样喜新厌旧,才能把旧时样貌保存的这么完好。你看,完好到这操场竟是一点没变。
“这是我和你爸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说这话的时候,梧桐树叶被风带起,哗啦啦地响着,好像它也想起了我们。我们在这里奔跑、闲坐,我们在这里训练、聊天、恋爱,我们在这里为自己训练、为别人呐喊,我们在这里唱歌、喝酒、吃西瓜。这里,是每一代大学生的青春集散地。此刻,操场上空无一人,我却仿佛听见了青春的欢声。
  儿子和爸爸拉起了引体向上。果然是一家人,都拉的满头青筋。他们又玩起了摸篮筐比赛,儿子略逊一筹。他不服气地找理由:谁让爸胳膊比我长那么多!爸爸一言不发,却把眼角皱纹笑出花。我知道,今天爸爸是真的很开心。他总是大步的走着,去找自己记忆中的每个点,开水房啊、理发店啊、男生宿舍楼啊、行政楼啊、体操房啊……它们都在,都在啊。甚至连当年住过的男生宿舍的门都没有变,还是那扇红木门挂着把小铁锁。
就这样才好。像我工作过的地方老附中那二层红色小楼被推倒了,就不好。那样好看的小楼啊,怎么舍得让它消失的呢?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固然好,也得留点什么是展示历史的,既能往前走,又能回头望,这样才完整。聊到这,我和先生同时笑起来了:那就让老校区成为文物吧。
 不止私心地期盼着母校得以保存旧貌,这次回来去东关街吃美食时也有这样的期盼。这条老街也没什么变化,还是那样烟火气十足,热闹一场。从巷子口开始,我就开始扫街:酵子馍来一个,淡马虎来一碗,牛肉锅贴来十块钱的,粉鸡来个中份的,凉拌菜搞一盘,黄鳝头搞一碗……等我们吃饱了,往回走的时候,我看到更多已经没法吃下的美食:油炸小虾、鸡蛋饼、水洛馍、烧鸡、粉羊肉、水煎包、咸马虎、叠咸馍、蒸菜……我对先生说:没事,它们又不会突然消失,明年再回来吃个好!
是啊,就是这份像文物一样存在的事物才让人安心。如果说爱有千万种表达方式,或许,人虽非,物仍是,便是母校和故土对每个游子的爱的方式。
谢你模样几未改。我会常回来看看。这样的回应你可欢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