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带来的是挑战,不是麻烦(高中家教纪实07)

(2024-04-02 16:48:04)
标签:

家教

分类: 远行记
      你带来的是挑战,不是麻烦(高中家教纪实07)

     分科分班的第一天,我正在工作中,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的来电。接听后,对方做自我介绍:我是思远的新班主任……我的脑海中立刻警钟响起:出事了!果然,是娃居然带手机去学校并在课堂上使用而被发现。
       校有校规,家有家规。老师和我一番沟通后达成共识:该批评批评,该给机会给机会,这次手机带回去,检讨也不写,但是如果有下次就要扣压手机直到离开本班。彼时,这番沟通是老师开着免提进行的,那个被教育者就在旁边听着。
       随后,我把发生的事告知了爸爸。他有绝对的知情权,也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爸爸说:我来做恶人。听到这句话,我并没有恐慌,我深信他有方法有分寸。
       面对这个事,谁最恐慌?我想,应该是儿子。他肯定希望在老师那有个好印象,现在这妥妥的塌房了。他知道回到家会有问责等着他,但他肯定要回家。所以,他最难。学校还得去,家还要回,老师还得见,家长还得见,还得承认错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得上交手机。所以,这个勇敢回家上学的孩子,值得一个留活扣的教育。
       留活扣的教育就是为了成长而不是为了否定的教育。
       否定的教育现场会是什么样的呢?大概率会有这样的言语输出:你为什么明知这样做违反校规依然带手机去学校?你为什么言而无信违背对家长的承诺?你是个学生在学校不学习玩手机不想好了是吧?别人玩你也要玩就有理了是吧?你犯了错还不能说你几句了啊?……
       我都可以想象那个青春期的大小伙子会如何握着拳头憋着情绪承受着这些话语的攻击的。是的,这样的表达方式不是对话,而是输出,是把言语当做子弹、把职责当做枪械的一顿攻击。而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在不够冷静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太烦了,又出新状况了。于是,被打破了惯性常态生活的烦躁情绪就会腾的出现,这时,理智已经被抛到脑后了,家长想表达的只有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情绪宣泄而出,孩子被迫承受。这时,他们会产生愧疚:“我给爸爸妈妈惹麻烦了或者倔强:“这算个*麻烦!”无论他们是什么心态,他们其实都已经把自己和麻烦画上了等号。我想,这或许正是很多适婚适育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的原因:谁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呢?
       所以,我跟自己跟队友跟娃说:每次遇到新状况,把它当做挑战,而不是麻烦。
        挑战,是人生常态。从出生到死亡,哪一个技能的学习、哪一段变得更好的成长,不是克服挑战的结果呢?孩子不断创造新状况,家长不断面对新挑战,恰恰说明我们又要一起成为更好的我们了。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有机会一起去讨论和交流,去探索和实践,也许过程中有很多摩擦和痛苦,但我们只要知道,这是挑战,是让我们更好的磨刀石,我们就能支撑着、哭着笑着熬过去。
       然后,再一起面对下一个新状况、下一个挑战。
       所以,亲爱的儿子,你始终是爸爸妈妈的珍宝。不论你做了多少让我们跳脚的事情,事情是事情,你是你;不论我们怎样发火争吵,事情是挑战,不是麻烦。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努力做好陪养。是的,是“陪”,而不是“培”。孩子已经被事情本身教育过了,现在,我们要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老师做得就非常非常有智慧,批评和引导之后,还给了娃一个安慰。也正因此,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得以和学校教育充分做好对接。考虑到这个娃非常在意自己的在校形象,带手机去学校这件事很大可能事出有因,我回到家就做了无情绪询问,才发现是我们疏忽了孩子前天晚上的分离焦虑和期待(那时他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分班没有仪式。我们还觉得他太异想天开了。结果孩子自己有考量,决定给班级拍张合照,这才第一次带了手机去学校。)考虑确实是违法校规和家规了,又要兼顾儿子的社交诉求,爸爸给儿子留出时间去和朋友交代后才暂时扣压下手机;考虑到娃内在的焦虑感和有可能随之产生的躯体反应,在爸爸和儿子已经交流过之后,我不再过多过问此事,任他好好休息。今早,看着娃正常起床洗漱,吃完早饭,背上书包打了招呼出门上学,我的心里长呼了一口气。接下来是个小长假,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来面对挑战,更好沟通和解决矛盾了。 
       每次挑战都是一座山。爬山过程不容易,但我们一起期待“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