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度江南,柳烟笼江城。且去踏青,镜湖公园、汀棠公园、神山公园都是好去处,都能见到柳。不妨和孩子穿行在柳风中,读读诗,聊聊柳文化。
和孩子一起玩飞花令“柳”,大人们也一定会想起很多读过的诗句,就让我们的诵读声在柳条中穿行吧。你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我便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你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便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你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便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来我往、大展文采之际,博得孩子仰慕的眼神,一定很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快乐,哈哈。至此,热身结束,可以开始“五感”看柳了。
五感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就是看、听、闻、尝、摸。也不必有明确的指向,就请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感受。这个时间要留够,这个空间要留足,让孩子们沉浸在观察中。然后大家一起来说一说柳有哪些特点。结合古诗,大致可以做如下概括:
色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体柔: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身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势垂: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量多: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情浓: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善聊天的父母正好可以借着古诗句、就着眼前景和孩子一起思考关于柳的一些问题:
杨和柳是一种植物还是两种植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柳树为什么多栽种在水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春信为什么又被称为柳信?(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形容女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诸如此类的问题探究,让看柳多了很多层次,也让亲子交流从日常的琐屑中跳脱出来,进入了诗意文化的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农历二月春寒料峭,又衔着春意融融。于是,月头看柳,可看柳芽、柳叶、柳条;月末看柳,则看柳花、柳絮、柳树,都很有看头哦。来看看古人如何描写它们:“柳芽黄未全,草根青已有”,“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这样走着读着看着,便能自然而然地发现柳在古诗文中是个常客,出现的多了,便渐渐变成了一种意象,赋予了诸多深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句借柳枝柔弱随风摇摆之态拟留恋不舍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古人喜欢种柳,家中庭院、屋前房后,
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因而常作故乡的象征。朱敦儒《柳枝?江南岸》一词则借“柳”“留”谐音和“丝”“思”谐音,
借“柳”折柳送别传达惜别、相思之情,写道“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因柳絮飘忽不定而作遣愁的凭借
在这里,可以结合讲一讲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隐士文化等等,孩子感兴趣的可以多讲点,不感兴趣的少讲点。比如,送别叫践行,既要喝酒,又要折柳,才有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比如隐士爱柳,如陶渊明家住柳树下,“榆柳荫后檐”;嵇康院中有柳,柳下有水池,夏天就在这里烧火锻铁。
讲到了嵇康,可以讲讲《广陵散》。讲到了这一曲,正好可以和孩子们听唱几曲与柳有关的歌。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村居》旋律明朗,好听易学;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悠扬悦耳,一句“行动好比风扶柳”让黛玉之柔美如在眼前;《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我母亲以前常哼的老歌,也在我的记忆里扎了根:我失骄杨君失柳……
在记忆里扎了根的,还有各种儿时关于柳的玩法,如今也想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来,只是有了一些奇怪的心理障碍:都说爱护植物,小草青青踏之何忍,我能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去攀枝折柳吗?可分明我们过去就是这样做的啊。也许是因为小时家门口的树都是野生的,而现在的树都是有户口的吧。如果可以,请允许我们折三五细枝编一个柳帽,截一段柳枝做一个柳哨,掐一根柳条用卷笔刀卷出柳花,手再巧一些可以做柳编,篮、筐、杯、盘不一而足。对了,我们安徽省阜南县是三大柳编生产基地之一哦。
诗、歌、物,很多时候都是无用的东西,但就是这些无用之物让生活充满了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声韵之美、创造之美。当我们和孩子聊起这些在时光中走了几千年的文化时,我们感受到的其实是生命的大趣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