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展示项目题目后,我们讨论了家庭pbl的核心思想:

经过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家庭中每个个体的成长,让家庭关系更融洽,家庭氛围更和谐,家庭抗风险能力更强,这就是家庭共成长。
接下来,我们一起启动活动: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先做了找图游戏:

这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呢?仅仅是热身吗?
不!我们一起阅读了林语堂的一段话:
我们从和孩子做游戏这一条先讨论起
,大家才恍然,原来刚才那短短的小游戏也是人生的一个小确幸啊!
我们再逐一讨论其他三条,一起回顾反思我们平常里是否给爱人说过情话,如何看待父母做的饭菜,和父母一起吃饭时什么状态,有没有觉得睡在自家床上有满满的归属感。然后一起观看短片,再讨论什么是幸福:
现场的孩子们也开始七嘴八舌说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当我们的需求被满足时就是幸福的。
而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据此,大家可以更轻松地理解那些幸福时刻,也可以发现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

原来,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受力。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忆,进入手绘幸福时刻环节。我先做了个例子,选了几张照片,讲述了我记忆中的那些家庭幸福时刻:

接着是大家的创作时间。这一时间段远远超于预想的时间。因为现场的状态太好,我舍不得催促大家快点。这场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看见”,而在回忆、交流、讲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成员们是如何放松下来,如何进入到家人的世界,如何轻松地表达的。我那时甚至觉得,这时就已经是最好的活动了。有一位妈妈在活动后看到这个环节时的一张照片,这样说的:

是的,我们都可以!我们只是需要去看见。看见我们给予家人的是“平等”还是“控制”,是“匕首”还是“蜂蜜”。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基于这个目的而设计的,每一组家庭、每一个个体在活动中的表现都是一面镜子。在家庭介绍环节中,这种镜像作用体现的格外明显:

活动到这时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有的家长需要提前离开,于是我们对活动内容做了调整。把原本准备在现场开头的家庭公约制定变成家庭作业:

然后,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们做手工,我们家长们一起进入父母课堂,学习“看见孩子”的四个维度:

这四点是逐渐加深的,是看见,觉察,反思和反馈的逐步深入。这部分内容在家长手册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的,经过前面的活动,共读时的阻碍明显减少。而认同这些理念和方法,正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这一场活动只是引子,我们期待家长们主动成为家庭pbl活动的创作者、参与者、执行者。为此,我把蔚来教育所做的家庭pbl学习营介绍给大家:
后来,有位家长给我发来这样的信息:
那咱们就继续一起做起来——

这一次幸福课上下来,谁是最幸福的?是我。感谢蔚来的公益胸襟,感谢伙伴们的积极参与,感谢合伙人团队的齐思共进。蔚来,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