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字词句篇的学习目标,咱们来从听书读写四个角度继续聊。

“能听清楚几句话,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听人说话的时候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养成边听边想、边听边记的习惯,能清楚明白的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就是关于听的目标。内容听懂,态度认真,听记结合。
怎么帮孩子达到这些目标呢?我们认为有5个要点:
1、良性的持续的输入。
这里有听书和读书两种。现在很多APP上有很多很好的内容,我经常看到小家伙坐在电动车上听播放。这是输入的一种方式,是碎片化时间的有效运用。但是听书的一个麻烦是互动少,有质量的对话少,停顿思考反馈的行为少。一言以蔽之,这种输入与真实的人的联结缺失。这样也会弱化听的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强调在这个年龄段继续“亲子共读”。为孩子读书是最好的输入,好在:有助于观察听的态度,是否认真,注意力是否集中,并进行校正培养;有助于了解听的能力,是否能听懂,并调整节奏和内容;有助于培养说的能力,通过有质量的问答,让孩子学会听问题和回答问题;有注意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节奏自由,遇到难题可以多提供几个铺垫,遇到简单处可以一跳而过。
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读”那部分再说。
2、家长良好的态度示范。
孩子是大人行为的模仿者。希望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所以,诉求孩子有良好的听的态度、答的习惯,要先反观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示范。当孩子和你聊天说话时,你是专注的看着孩子认真的听呢,还是一边摆弄手机漫不经心的听呢?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是,你是真的思考了回答的呢,还是觉得这些问题没什么意义随口一答呢?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是,你是随便糊弄了过去呢,还是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诸如此类,都请大家事事留心,时时检视。
3、高质量的问答互动。
“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这样的正反义词问句是提问了,但不是高质量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只有两个选择,可以不经过脑子去回答。然后,当你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又以为这个问题太笼统,没有路径指向而让回答陷入僵局。
高质量的提问意味着给出问题的解决方向。比如,在这个画面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这几个角色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他的什么行为让你很喜欢?这件事如果是你来面对,你会有和角色不同的选择吗?看了这个故事,你心里有什么滋味?你觉得这个角色是坏人吗?……开放性的问题既有明确的要点提示,又会指向无数种答案,让孩子有话可说又不跑题。这样的提问你会了吗?
4、有效的听记训练。
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汉字储备不足,拼音书写偏慢,最好的听记方法是简笔画。不要求画的像,只需要自己懂。再加入一些符号的使用,比如数字、箭头、线条等。还可以逐步提供思维导图模板,按图填图。比如小火车图、故事山图、冰糖葫芦图,都很好懂好用。
5、科学的“陪养”态度。
是“陪养”,而不是“培养”;是“态度”,而不是“方法”。陪伴你成长,我们是互相的同行者;培育你成长,我是你的领路人。在这两个词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我尊重你,或者,我要求你。而好的亲子关系来自于尊重,我不仅把你视为我的孩子,更视你为独立的个体。我愿意更温和的更理性的站在你的立场和角度和特点去理解和帮助你,而不是把我的意愿强加于你。所以,亲爱的孩子,你可以按照你的节奏和方法去听,去说,去记,去看,不要急,不要怕。

“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 ;人际交往中能根据语境说几句话
;学习使用礼貌语言;在看图说话时,学习展开想象; 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这就是关于说的目标。想说,爱说,会说。
达成这些目标,同样从五个角度来讲:
1、尊重孩子的表达。
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还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别着急和孩子讲逻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孩子的表述会觉得混乱,会发现他们喜欢不断使用“然后”,会发现他们罗里吧嗦好像讲了一堆废话——不过,这些都只是你的觉得。孩子们觉得他们正迫不及待地和你分享他们越来越能发现、感知的世界,那世界那么生动,那么好玩,那么独特,也伴随着那么多问题、困惑、痛苦。他们都想说给你听,他们需要一双尊重的耳朵。去听,而不是去评判;去听内容,而不要急着给出定义;听情绪,而不要只想着解决问题。
2、习得一些聊天技巧。
真正的谈话高手并不是有一张善于雄辩的嘴、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具备倾听他人讲话的耐心,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认真倾听才能保证对方的说话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两个老师教的两个方法让我很受益。一个是詹娜老师教的多问“为什么”;一个是陈艺新老师教的重复对方重要内容聊天法。今天着重讲讲后面这个。 因为好用,哈哈。
重复对方的话,背后传递的意思都是“请帮助我理解一下你的话”,核心是模仿。通过重复对方说的话,你能激起人的“重复本能”,对方会毫无悬念地开始解释自己最后说的话,从而维持双方的交流。
当你的孩子为谈话开了个头:妈妈,今天又是我看值日。你可以说:又是你看值日啊。——嗯,好烦,每次大扫除班主任都让我看他们打扫。——班主任让你看他们打扫?——嗯,他们总是不好好干活。——他们不好好干活?嗯,几个人就是糊,垃圾也不倒,扫帚也不摆好,最后都是我干的。——都是你干了啊。——嗯,好烦。——好烦。——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我去和班主任说一下,我不想当大冤种。……
你看,谈话就这样不断接近真相,接近问题,接近办法,用最少的力实现了交流的目的。试试。
3、多组织参加社交活动。
一个人如果总是自言自语,大抵会被认为是疯子。所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交方式,要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产生互动。亲朋之间的聚会、各种团队游玩、相同爱好者的集体活动、志愿服务、和陌生人的交流,这些都是社交活动。家长负责组织,孩子负责交流,听说的能力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发展。
4、帮助孩子掌握一些看图说话的技巧。
特别要敲黑板提醒的是:注意,是看图说话,不是看图写话,更不是看图写作文。这里面的区别是:话是句子,作文是句子的组合体。看图说话就是随意的,把看到的说出来就可以了。一年级语文教材从来没有布置写作文这个内容的,就是说话,写句子。但是强调“展开想象”说
。什么叫展开想象呢,可以教孩子这样做:图是静态的
,那请你给画面中的角色赋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让静态的画面变成动画片。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是有认知基础的。没有见过月亮和香蕉和小船的人,无法把这三者进行互通想象。正所谓“一个人无法想象他的认知里没有的东西”。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讲,阅读和生活经验就非常重要,对一年级孩子而言,书中的文字和图画共同帮助他们去理解了现实生活中抵达不了的世界。
5、不评价优于不会评价。
做大人的有个认知怪异点,总觉得自己年龄大那么二十多岁,就自然而然地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点评。就语文学科学习而言,对听说读写如何点评本身就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但是大概因为自己也说中文,家长总喜欢对孩子的听说读写随意点评。我们建议,做个好的听众,不做或者不随意做评价就很好,尊重孩子的表达就是最好的评价。

“读能读的正确,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
、不畅读,并逐步学习读的比较有流利,读出感情;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来阅读;会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在阅读中体会句号
、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能在课外阅读适合自己的各种儿童报刊和书籍;能爱护报刊和图书
。”这就是关于读的目标。朗读,诵读,阅读,这是三个维度的读。
达成这些目标,同样从五个角度来讲:
1、多读。
海量阅读是培养语感的基础,对字词的理解,对标点符号的感受,都是读出来的。多少算多?我们给大家算个账,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一年级孩子一分钟可以读200字,我们再打个折,按100字每分钟计算。每天15分钟阅读时间,一年下来就是48万字。惊不惊喜?这就是细水长流之功。
2、亲子共读。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的亲子共读当然是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不二法门。从桥梁书开始吧,只要每天15分钟,坚持几个月、半年、一年,几乎没有孩子会抗拒阅读的快乐了。
会拼音认汉字依然可以继续亲子共读,毕竟孩子认识的字还不够,毕竟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不仅是书籍,更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和孩子一起行走在阅读世界里,你们就会一直有话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石,有话说的关系能差到哪里去呢?最怕的是,我说的梗你再也接不住,有一天,在精神的世界里也只能目送,渐行渐远。
3、用好软件。
朗读的重要性在上篇已经说过,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就很重要。爬梯朗读这样的app有丰富的卡通界面元素,结合进阶机制的设定,让小朋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完成朗读,而不再是枯燥的应付,同时有展示平台的搭建,完成的朗读作品可以进行发布,可以分享一键分享到社交媒体,让被看见成为一种精神奖品。
4、读适宜的内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阅读的书仍以图文结合为主,包括绘本和桥梁书,儿歌,童诗,浅近的古诗。单纯的读就很好,把阅读这件事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从容些,海量阅读的乐趣在于读本身,不需要认识每一个字,不需要圈点勾画,不需要做摘抄,不需要写读后感,读就完事。
5、做有素质的聆听者。
当孩子在朗读时,固然有读得流利的要求,不能错、漏、添、改,但是做家长的也不要变成没有素质的监督者,一听到出错就按下暂停键:不对,错了!一惊一乍让孩子神经始终出于紧张的状态,害怕、厌恶、疲劳等感觉都会随之而来,越希望读好,反而越读不好了。听,鼓励,耐心地陪伴,这些才是孩子需要的。

“对写话有兴趣;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通过看图、影视节目、观察周围事物等,写几句完整、通顺的话;能运用生活中学过的词语造句,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叹号等符号。”这就是关于写的目标。写话,写句子,造句,注意啦,就是句子。
达成这些目标,同样从五个角度来讲:
1、写话造句不等于作文。
我手写我口,写话就是用字把话写出来,就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知与想法。我怎么说,就怎么写。所以,让孩子知道:会说话的人都会写话,这没啥难的。写话的要求就是完整,通顺,表意清楚,就够了。这原本也就是写作的要求,至于写的美,写的情感丰富,写的详实生动,那是进阶要求,是锦上添花。一年级的孩子先学会写话,写人话,而不是去编作文。
造句很重要。我们要慢慢引导孩子会扩充式写句子。举个例子:
有孩子就写:“我很高兴。”大人能说这个句子错了吗 ?我就会跟他说:“孩子你真棒。你认识这是一张高兴的脸
,你知道一个句子是由我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
,哇,你会写结构一个正确的句子。 ”然后继续引导他
:“我为什么高兴呢?可以加个原因吗?”有太多与孩子生活体验相关的原因啦:老师说我今天作文写的好,我很高兴;这篇课文我背诵下来了,我很高兴;今天放学以后妈妈带我去吃肯德基
,我很高兴。继续教他方法:你高兴了会有什么表现呢?我会蹦蹦跳跳的回家 ;我会开心的转圈
……现在,请你再看孩子们写的这几句话:
今天放学以后
,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吃肯德基 ,我好高兴 。我一下课就跑出了学校。
2、说作文优于写作文。
7岁的孩子的手部发育还没定型,这就是为什么教育部要求一二年级不要布置书面作业的原因。那是真正懂孩子、为孩子着想。可家长总觉得不写点啥心里没底。写字,写拼音,还要写作文。写字和写拼音是熟练工了,写作文不是,是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要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笔下的文字,手速跟不上脑速啊。所以,请使用语音转换软件让孩子说作文,再对文本进行修改,哪里啰嗦了,哪里不连贯了,哪里用错字眼了,孩子慢慢能自己看出毛病来,就离真正会写作文不远了。
3、习得技巧优于完成习作。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里面藏着很多写作技法。一课一得,便足矣。下面有几个例子:
4、作家是夸出来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呢?谁不希望自己的翼下有风,能被托着飞翔?夸吧。
你从一个字开始表扬
。有的时候家长说:这一个字我也表扬不出来啊 ,真的就没有哪个字我看着他用的是对的、用的是好的 。那你能表扬他什么
?你可以表扬态度啊:“孩子今天你真棒 ,你写的这么艰难,可是你写完了。明明知道这个事情难如登山 ,可是你把这个山登完了
,这比你写的好都重要。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这种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真棒!”下次他敢不敢写
了?他敢啊 ,因为他写的再难看他妈都表扬他呀 。下一次依然没得表扬 ,就说:“孩子,今天你这个标点用对了 ,居然知道这地方用句号
……”
大家不要认为我在夸张,我可以告诉你们
,我真的就是这样把孩子们表扬出来的。我改随笔,不写评价,只写共鸣,重点在把他们写的好的句子打波浪线啊 。写的我特别感动的句子打五角星
。孩子们就为了这些波浪线、五角星,互相看,比着写,到后来,写作能力都很厉害。
5、不要指导写作
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行,孩子一到写作文,家长就全程辅导,从拟题到开头到结尾,从字词到句段,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如果独立写了一篇文章,到了父母那里可能都被改的七七八八了,孩子一看:得,我白忙活了。那下次再写作文,他就自然会喊:妈,要写作文了。做家长又急的不得了:是你学习还是我学习?干预过多,自然就会造成依赖,或形成不自信。文无定式,文无第一,做家长的怎么就这么猛呢?孩子天然自带灵气,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他们会比你以为的写得好很多。外行不要做内行的事,是不是这个理?
阅读力是个很虚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那就通过听说读写落实了训练,在字词句篇的运用中体现。按照身心发展规律来,不疾不徐,一张一弛,心中有章法,成长有办法,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和特点拥有阅读力,悦读悦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