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缘巧合下,看到这本《布谷鸟的四季歌》,瞬间心动。
想起第一次和云南孩子们做线上读书会,暖场用的是《盘中餐》,那就是反映云南梯田农耕生活的绘本,和孩子们的生活很接近,他们产生了兴趣。现在读书会进行到了第八场,我们越来越熟悉,互相了解的东西更多。比如,他们的家和学校之间隔着几座山,学校附近有美丽的梯田,师生一起去摘八角,用大大的芭蕉叶做美食,在刚刚过去的十月过大年,过大年穿传统衣服吃长桌宴,敬老时唱起酒歌……这些都通过笑书妈妈的图片和视频源源不断地强化着我对他们的了解。
而这些都在《布谷鸟的四季歌》中神奇的再现,浏览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设定好了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文化自信!
开场用了过大年唱敬酒歌的视频:
在这样熟悉的歌声中,我们进入到绘本阅读中:

这本绘本呈现给孩子们的是哈尼族人和哈尼梯田的故事。哈尼族有一个传说,只有找到布谷鸟,才能过上好日子,因为布谷鸟会告诉哈尼族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这本绘本讲述的就是,一名勇敢的哈尼族人阿罗出门寻找布谷鸟的故事。历经春夏秋冬,先后遇到和帮助了青蛙、公鸡、黄牛,也最终进入竹林,吹响了竹叶,呼唤着布谷鸟。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最后是阿罗自己变成了布谷鸟,每一声“布谷”的啼鸣从此有了回应:“我听见了!”,一唱一和共同表达者五谷丰登、和平康泰的期望。而他曾在四季做过的事,就这样演变成了今天哈尼族的农耕文化:镰刀开荒、种植红米、牵牛犁地、梯田耕作。
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像其他的神话、传说一样,展示着古人对于自然、社会等现象的思考和理解。寻找一只鸟,化身一只鸟,混合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展示着哈尼人的审美和追求。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语言传承精神。
传承,就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在一衣一食中,在一山一水中,在一歌一咏中。于是,我们开始了这样的探寻:

在过去两个多月里,笑书妈妈传来的图文视频在这里有了大用处。孩子们惊异地发现:这本绘本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再现啊!






绘本最后是一个大跨页,展示了春夏秋冬哈尼人在梯田劳作的场景:

于是,与之呼应的,播放了一段视频:

看啊,你们的文化多么美好,它被看见,被记录,被传递,从绘本到图像,每一种文明都值得被看见!
所以,这次的作业也很独特,我们做一本绘本吧,让世界看见阿东小学生的生活。
怎么做?
彭懿先生的《巴夭人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摄影绘本。

摄影绘本就是照片+文字的方式生成的绘本,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是绘本界的“纪录片”。
为什么想到做这种呢?因为亲爱的笑书妈妈就是摄影高手啊。她有非常细腻的情感,有很好的镜头语言,有用画面说故事的能力。但我知道这个绘本很难做,需要储备大量大量的图片做筛选。据说,《巴夭人的孩子》备选图片八千多张。所以,好东西总需要也值得期待。
那就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