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场跨越读书会,11月6日做的。
这次的读者是阿东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我们第一次共读。读什么呢?我想,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不论是哈尼还是汉族,老鼠这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动物应该孩子们都见过,猫捉老鼠应该也属于常识。读这本绘本,在最基础的知识背景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选择了一个好玩的绘本《胆小的老鼠》共读。
应该。这是我的理解。而终究是我乐观了。汉语水平较弱,又是线上读书,我们也不熟悉,真的做起来,还真没有那么顺利。
那就要想办法做得顺利。变换音色,模仿出两只老鼠不同的特点,增加区分度;放慢语速,让画面和内容的融合被更精准地感知到;减少提问,抓住孩子们听的注意力,沉浸到故事中。
该有的情节预测还是要做的,有难度的是如何能让孩子理解出乎意料的结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十分关键:“吱吱大叫起来,慌得来回乱窜。”我请孩子们想象和表演:假设你的身上系了一根绳子,请在教室里来回乱窜,会发生什么情况?孩子们非常腼腆,体育委员被我点了名站起来了,也最终没有在教室里乱窜起来。
那就继续听故事。故事结尾是个抖包袱,没想到啊,居然会是这样。而这种恍然大悟也正是阅读的乐趣之一。更有趣的是尾声:

这只老鼠再也不是胆小鼠了。真正变得胆小的是猫了。

这种反转也是很多艺术作品创作常用的方式。让生物界的弱者成为作品里的强者,让生物界的强者成为作品里的倒霉蛋,从而创设出强烈的张力,荒诞又可乐。动画片《猫和老鼠》正是这样呈现一对冤家的故事的。
我们于是共同欣赏了这部动画片的第一集,看老鼠如何反杀,让猫狼狈地被赶出家门的。

孩子们乐了,我们却要给这种乐降降温。“孩子们,可爱的老鼠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生活中遇到的老鼠,可没有那么可爱。”
为什么要讲这部分内容呢?因为就在那天早上,一个学生去抓老鼠被咬了。笑书妈妈因而特意让我在读书会上加了这一个知识点:

故事要听,常识要懂,有意思的延展活动也要继续做哦。这一次,我们跟着视频学做小老鼠:

原本想做手帕老鼠的。我们这些七零八零大都玩过的。可是现在哪里还有人用手帕呢?只能看看视频,了解一下这个手工了。不过,我们可以做纸艺老鼠啊:

孩子们喜欢这个环节,我喜欢他们的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