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534255669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欲上青天揽明月——和小学生聊月文化
(2022-08-31 08:48:33)
标签:
文化
古诗
分类:
绘节气
下个周六,9.10,教师节+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来得有些早,好像才出了暑天,居然就入了中秋。可是呢,往窗外看去,树木早已知秋,前不久的苍翠已染了深深浅浅的黄,摇摆之间也有萧瑟之感。秋,是如约而至的。这个时节讲讲月文化,便格外应景。月饼备好,咱们边吃边聊。
以前教书时就觉得初高中语文课本中与月有关的诗句不少,没想到小学里也不少。部编小语中的129首古诗中,与月有关的有14首,占比十分之一还多。我们一起来温习高诵: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唱和着朗读这些诗歌时,会感受到一种语言的美,也会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很多日常的感受被消解,而另一些隐匿的感受会浮起,我们在斗室之间会看到天地,看到大江大河,看到湖光山色,看到一轮满月或一弯残月,看到满室清辉或一抹幽光。在我们狭小的心房中也会升腾交织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激昂,忧伤,愤慨,喜悦,平和,宁静……一时都不知为什么简单的诗句能引起如此的共鸣,一时又天然地觉得这才是诗词该有的力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们今日所看的月亮和古人所看的并无分别,在亘久的时光中,一代又一代,一个有一个,仰起头来观望的是同样的阴晴圆缺,所经历的也是同样的悲欢离合。何其有幸,虽然空间时间上我们如此遥不可及,但是同在一片月光下,隔着千年,隔着万水,也是共婵娟了。“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是诗歌的本质。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这是诗歌的手法。月亮作为天地间的恒在,以其美、其久、其远、其变而引起了诗人的关注。“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本无情,但在诗中,不仅有情,而且多情。
月升无声,月落无声,月光明亮而不喧哗,是开放的,也是内敛的。这种不张扬的美是汉文化的底子,诗意,也禅意,幽静,也辽阔。
天涯千里,共此明月。在信息沟通非常不便的过去,明月寄相思便让情感有了落脚点。不说爱与思,只说“今夜月色真好”,这是文化的契合,也是文化的魅力。
去国怀乡,一别经年。回不去的家国,在梦里,在诗里。在过去,在现在。如今,资讯便捷,交通发达,但也不是说走就走的,更何况,物是人非,不如只怀想。
清冷是人生况味之一,也是月光常有之义。我的哀伤遇上你的陪伴,也不知是庆幸,还是惆怅。不过,一个人坐在月色中,那种感觉确实还不错。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们一再地追问,谁能有答案呢?明月好像知道,因为它在那,一直在,在那。于是,我们渐渐明白: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终将消亡,但生命从未终结。月亮可以证明。
人是怕孤独的群居动物,我们渴望圆满。圆月便是最好的借喻。中秋这天的月最圆满,那就得有点仪式。
又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
拜月,吃月饼,便成了一种文化的印记。
民以食为天,我们总是在吃中拉满仪式感。这个圆月夜,如果月光皎皎,我们一起赏月,喝茶,吃饼,唱歌,可以的话,还可以喝点小酒。然后,我们起舞弄清影,然后举杯要明月。然后呢,然后“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再然后酒微醺人微醉,“欲上青天揽明月”。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彩虹花故事家族:一朵从书里开出的花
后一篇:
三伏,犬伏(思远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