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地方,做的是美术教育,怀的是育人情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顶峰美术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们的教育实践。于是,完全出于对阅读的重视,顶峰美术学校在场区内做了一个图书角,陈设了三百多本优质童书供孩子们免费阅读:

于是,在7月中旬,他们又组织了家长们共同来交流关于儿童阅读的若干话题。我应邀前往,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陪孩子读过阅读敏感期。来的人不多,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做这个活动的必要性。

总体讲得比较浅,算是关于儿童阅读家教的一般性知识。具体讲解了很多家长的常问问题:

难点则在最后一部分”陪孩子度过阅读敏感期的要点“。
阅读敏感期大致以年龄段区分:

孩子年岁越长,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难度越大。所以,儿童阅读和诸多家教行为一样提倡”越早越好“和“永远不晚”。怎样陪孩子度过阅读敏感期,这个话题的本质其实是如何做能在阅读敏感期培养好习惯和能力。这次,我概括的答案是:

目的决定态度和方法。把获得阅读的乐趣放到第一目的,那么亲子共读中的”亲“就水到渠成,为孩子读书就成了彼此共同的享受。这个乐趣不只是指好笑,而是指使精神感到愉悦。哪怕是一个伤感的故事,也能带来审美愉悦。
第二个目的“知”是指知识,这是很多家长非常在意的,也是知识类童书受市场欢迎的一个底层原因。读书求知,无可厚非。
但”知“不等于“智”,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阅读的第三个目的是”智“,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就其基本结构来说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一本好的童书是三者合一的。我举了一个例子,绘本《蹦》:

这本绘本是低幼绘本。首先,好玩。每一页都是一个不同的角色在蹦,每一个角色蹦起来的样子都好特别,孩子们会期待下一个角色,也会模仿自己喜欢的形象,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动物,一次次”蹦“,这可以帮助低幼孩子认识动物,也帮助他们理解字义。当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喊出那个”蹦“字时,其实是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智能。当孩子忍不住一蹦又蹦时,也正在发展自己的运动智能。
态度影响目的的完成度。关于这一点,我讲了三个角度:

亲,是生理上的肌肤相亲,抱着孩子、相互依偎,这些都是亲子共读的常见姿态。亲,也是心理上的相亲相爱,我喜欢为你读书,我享受这一刻共读时光。
容,是包容,是宽厚。哪怕我在读,你在跑,我理解那是你聆听的一种姿势。一本书你要反复读,没关系的,我们就反复读。你要自己翻书,常常会弄乱顺序,也没什么紧要,你的精细动作还得到了发展呢。
尊,是尊重,是和孩子平等对话。孩子的奇思妙想不一棒子打死,多问几次”为什么“,或许就会发现那些想法居然无比合理。提出一个问题,孩子有答与不答的自由。问题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表达本身就难能可贵。即使不赞同你的观点,也不强求你认同我的观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这三个态度也是三位一体的,并不是小家伙更倾向于亲,大孩子更侧重于重。每个孩子从降生那一刻,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要爱,更要自我。

方法是最困惑家长的。这个话题很大,也很复杂。”读“是念书,也不是念书。有的绘本是无字书,那念什么呢?读,其实是读文字+读画。这个是要花功夫的,家长可以去购买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以供入门。

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价值,《学会提问》和《说来听听》这两本书可以做案头书,帮助做实操。
聊,听起来是海阔天空,其实是基于我们对一段关系的重视。有效沟通是通往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我爱你,所以,我想,我们的房间里不要有一头大象。

到这里,关于儿童阅读的交流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我还是加了个尾巴:

顶峰教育以美术教育为立足点,微芒公益以儿童阅读为立足点,其实我们都在共同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我们努力的方向都是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

诗意的栖居,这就是人生的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