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读《盘中餐》

标签:
教育育儿阅读 |
分类: 绘书单 |
这是一本从古诗里走出来的绘本: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本从自然风光中走出来的绘本:

云南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秀美迷离、变化万千,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勤劳耕作留下的杰作,被称为:“真正的大地艺术,真正的大地雕刻,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作者说,“我在当地的一户农民家住下来,天天跟着农民一起下田,观察、写生和拍摄了他们种植水稻的所有过程。”
于是,有了这些细腻的场景再现:
翻阅书籍,仿佛和农民们一起在时光中忙碌,一种劳作接着一种劳作。文字通过耳朵传递给孩子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图画通过眼睛再现了生动鲜活的田园生活。这种组合,将科普和艺术契合,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将陌生与真实转化,诗意的写实,如此美丽又质朴:
云南山里一望无际的梯田,是当地人们种植水稻的田地。
雨水时节天逐渐暖和起来,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樱花开得正灿烂,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
快要播种了,在这之前要先准备秧田。
经过一个冬天,田里的土结块变硬,人们往田里灌水,用各种农具松土,好让秧苗顺利扎根。
树木生出新叶,动物们也活跃了起来。人们开始准备稻种:将饱满健壮的稻种在温水中浸泡,捞出后放到温暖又潮湿的竹筐里过三四天,稻种就长出小小的根和芽。
母鸡刚孵出一窝小鸡,带着孩子们来啄食掉在地上的稻谷。
桃花梨花盛开了,花瓣随风纷纷飘落。
人们将发出嫩芽的稻种撒在又平又软的秧田里。在温暖的阳光下,它们会很快长成健壮的秧苗。
清明时节雨纷纷,田里的土豆开了花。
秧苗在秧田里继续生长,已经有了三片叶子。人们天天下地,细心照顾秧苗。
秧苗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秧田里已经很密集拥挤了。人们把秧苗拔出来,绑成一捆一捆的,装在背架上,一批一批地搬运到周围的水田里。
人们头一天已事先翻耕并整理好了土壤,加固了田埂,可以移栽秧苗了。
插秧很费事,邻居亲戚们都赶过来帮忙。大家把秧苗一株一株隔着足够的距离,稳稳地插进泥土里。
一天下来,这家的水田都插满了。明天,大家还要到邻居家里的田里一起插秧。不过几天,秧苗便覆盖满梯田。
“沙沙——沙沙——”是绵绵细雨抚摩稻叶的声音,好像在说:“小苗小苗快快长,开枝散叶助丰收!”水稻适应新的环境后,开始不断生出新株,越长越强壮。
村民们在稻田旁架起木秋千,祈愿荡走天灾虫祸,荡来今年好收成。
水稻的茎秆里幼穗渐渐生长,不久开出不显眼的花。一株稻穗上会开出两三百朵花,每一朵花授粉成功后都将成为一粒稻谷。
为养育这么多稻谷,水稻需要从根部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一场及时的大雨浇灌水田,冲走了炎热的夏天。
稻子完全熟了。挑选一个晴天,全家出动收割,将用镰刀收割下的稻子拿到打谷木桶旁,握紧稻子茎秆用力敲打木桶内壁,谷粒就会脱落到桶里。山谷里时不时回响起一阵一阵“咚——咚——”的打鼓声。
生长在田里的鲤鱼、泥鳅、黄鳝、田螺等也肥了。孩子们在收割后的水田里抓鱼、捡田螺,今天的晚饭可丰盛啦!
收割下的稻谷还要好好晒干,才能长期保存。阳光灿烂的晴天,家家户户都把稻谷铺在房屋周围的平地上晾晒。
稻谷上有一层壳皮,去掉这层壳皮才能做成我们能煮来吃的大米。多年来,人们用水碾来碾米。碾好后,用风谷车把稻壳、米糠等用风吹走,把大米分离出来。
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快到了:村民们将寨子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各自的拿手菜,在街道上挨个摆上饭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平安。
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霜降,成长就这样惊艳了时光:
这是一本在千家万户的家风中能发芽的绘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读着这本书,看见一粒稻米的成长过程,就会理解这个家训的真正含义。
正如作者在后记《饮水思源》中写道的那样:
可能正因为不知道这一碗饭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辛勤劳动,才会造成现在大量的粮食浪費吧。
这是一本想走到孩子心里的绘本:
风光之美,民俗之美,民风之美,植物动物之美,让阅读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也提供了绘本使用的多种可能。如,参观农耕博物馆了解农具发展史;挽起裤腿下到田间参与插秧活动;秋收时节收割稻穗,辨识谷物活动……

这就是绘本,看上去是小人书,其实是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