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英】
约翰·多恩
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句话,但今天,我才知道这首诗的全部内容,才发现另一句很网红的句子也出自这首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所以,当我们谈论“校园欺凌”这个话题时,我们应该深切的意识到,我们不是这个事件的幸运儿,而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事件的参与者。
研究者提出,在校园欺凌发生时有六种不同的参与者角色:欺凌者、
被欺凌者、协同旁观者(虽然不是欺凌事件的发起者,但会选择协助欺凌者进一步迫害被欺凌者);强化旁观者(不会直接参与欺凌,但会在欺凌现场通过言语或动作等方式进行煽动、刺激欺凌者,欺凌者受到这样的反馈有可能加深欺凌行为);冷漠旁观者(在他们看来整个欺凌过程与自己毫无关系,冷眼相望不采取任何举措)。绘本《不是我的错》就是这五种角色的表演:

我们可以发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作为既不是行凶者也不是受害者的个体,所占的比重最多,人数也最多。上述三种旁观者可以统称为消极旁观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在这本绘本中不曾出现的角色——积极旁观者,即主动干预欺凌行为,阻止欺凌情况进一步恶化的人,会立即报告教师或家长、安抚被欺凌者、直接阻止欺凌者等。
遗憾的是,在校园欺凌中,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诉求,出于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成为消极旁观者。当事件发生后,他们也会心安理得地说一声:不是我的错!
但,孩子,你要记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别人,丧钟也会为我们而鸣。
所以,我们这些做大人的,有义务有责任教会他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旁观者群体和同伴关系,从校园欺凌中参与者的角色出发开展了实证研究后发现,对旁观者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减轻被欺凌者受到的伤害程度。我们的法制宣讲、我们的心理辅导,不应该再把眼光局限在对欺凌者的惩治教育、以案释法的警示教育和对被欺凌者的应激关怀上,而应该拓展到对旁观者的教育引导上。
研究者发现,个体的共情能力、自我效能感和道德推脱及班级氛围、人际关系和群体规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那些共情能力较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和道德推脱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成为保护者,更容易表现出积极的旁观者行为。而那些受到不良班级氛围和不良群体规范影响,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体更容易成为局外人,更容易不作为。据此,研究者构建出两种模型来促进旁观者教育:旁观者动机框架、社会支持和不支持框架。旁观者动机框架通过改变旁观者一系列的心理状态来促使个体做出保护行为;社会支持和不支持框架主要在学校背景下通过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来促进个体的保护行为。
基于这两种框架,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从家庭层面来说,父母要给孩子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从学校角度来说,以社会支持和不支持框架为基础,学校管理层应以传播正能量为抓手,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同时,教师应在班级内开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使学生之间能形成较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增加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此外,可以以旁观者动机框架为理论依据,提高旁观者的应对策略,使他们能够在目击欺凌的同时及时有效地保护受害者。在制定欺凌干预措施时,对那些群体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指导,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失为一种减少欺凌行为的有效方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不是我的错》这本绘本的最后几页,作者用黑色的图片叩问着人类的良知:和我没有关系吗?





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突然,很想和大家一起唱这首歌《祈祷》: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呀 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
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呀
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
叫太阳不西冲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呀
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
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呀
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间找不到黑暗
幸福像花儿开放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呀
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
叫成功永远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