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祥子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
在书中,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但是,我们在看张丰毅主演的电影时,开篇即在屏幕上写到:一九二零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十九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最为贫弱挨打的时候,国内军阀割据,土匪横行,人民民不聊生。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在城市生活中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
《骆驼祥子》讲述的就是一个“农村人进城的故事”, 祥子就是这样一位破产农民,一位“农民工”。“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第一章)他在城市里不断奋斗,最终想靠拉车改变生活,完成自己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进城之后的祥子依然保留了农民的特点、习惯、趣味和生活方式。
“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第一章)
祥子之所以被称作“骆驼祥子”,也离不开农民的底子:“他把骆驼拉了起来。对待骆驼的方法,他不大晓得,可是他不怕它们,因为来自乡间,他敢挨近牲口们。”(第三章)
做了城里人的祥子喜欢城市。从大兵那里逃出来,重回北平,“祥子想爬下去吻一吻那个灰臭的地,可爱的地,生长洋钱的地!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这里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的,乡下只有棒子面。才到高亮桥西边,他坐在河岸上,落了几点热泪!”(第四章)
在这样的城市里,农民工祥子宝贝着自己的车子:“他只关心他的车,他的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它是块万能的田地,很驯顺的随着他走,一块活地,宝地。”(第二章)
在这块地上,祥子是骄傲的:“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第二章)所以,拼着三年,他就能买到自己的第一辆车,并做起买车开厂的梦了。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被抢去了车子,祥子依然是乐观的:
“他承认自己是世上最有运气的人,上天送给他三条足以换一辆洋车的活宝贝;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他忍不住的笑了出来。
…… 看看身上的破衣,再看看身后的三匹脱毛的骆驼,他笑了笑。就凭四条这么不体面的人与牲口,他想,居然能逃出危险,能又朝着太阳走路,真透着奇怪!不必再想谁是谁非了,一切都是天意,他以为。他放了心,缓缓的走着,自要老天保佑他,什么也不必怕。”(第三章)
阳光照在祥子的身上,也落在他的心里:“不管身上是怎样褴褛污浊,太阳的光明与热力并没将他除外,他是生活在一个有光有热力的宇宙里;他高兴,他想欢呼!”(第三章)
祥子为什么心心念念想要辆自己的车呢?对祥子而言,车就是自己的脊梁骨。“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象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乐观,上进,自立,自强这就是祥子最宝贵的东西。凭着这些,祥子想做个“人”!
可是,等到走投无路时,祥子会发现,作为一个农民工,在这个城市里,他一无所有:
没有朋友:“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去诉诉委屈。他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朋友。平日,他觉得自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无牵无挂的一条好汉。现在,他才明白过来,悔悟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特别是对那些同行的,现在都似乎有点可爱。假若他平日交下几个,他想,象他自己一样的大汉,再多有个虎妞,他也不怕;他们会给他出主意,会替他拔创卖力气。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人;临时想抓朋友是不大容易的!他感到一点向来没有过的恐惧。照这么下去,谁也会欺侮他;独自一个是顶不住天的!”(第十章)
没有技能:“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第十二章)
没有自己的家:“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第十二章)
没有强壮的身体:“酒醒过来,钱净了手,身上中了病。”(第二十四章)
就这样,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车,失去了念想。就这样,在城市里打拼多年,祥子仍然没有家、没有爱人、没有归宿。从物质到精神,祥子的世界只剩荒芜。他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从此,祥子虽生犹死。
这种毁灭是谁造成的?
标准答案是:万恶的旧社会和人性的丑陋阴暗。
仅此而已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