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名人:《最想做的事》卜克·华盛顿

标签:
卜克&bull华盛顿《最想做的事》海豚传媒 |
分类: 绘名人 |
绘本共读:


天没亮,星星还在闪烁,爸爸、哥哥和我,离开我们的小木屋,急忙上路,走出小镇去做工。
路的一边中卡纳瓦河,另一边是山。我们提着油灯,快步赶路。我的肚子一直在咕噜咕噜叫,因为我们还没有早餐呢。不过,我真正想要的不是的东西,当然了,如果有得吃,那也很不错。

我最想做的事是学会阅读。
可是现在,我必须做工。从日出到日落,我们在盐场,把盐巴装进一只只木桶里。

盐巴堆得像白色的山一样,比爸爸的个头还要高。我们整天铲着盐巴,盐山却一点也没变矮。
我们只有在的时候才休息一会儿——土豆和玉米饼是爸爸放在他的外衣口袋里带带来的。我一边吃饭,一边看着这些白色的盐山。盐巴很重,也很粗糙。一不小心这些闪亮的魄晶体就会割破你的手、胳膊、腿和脚掌。

因为整天举铁锹铲盐巴,我的手臂又酸又痛。但是我在意的不是这种痛,我想到的是心里对阅读的渴望。我看见过别人阅读——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我已经九岁了。我知道,如果有机会,我也能阅读。
我想,那些书里一定藏着秘密。
晚上有点冷,我跟着爸爸和约翰一起回家,在路上,我抓到了一只青蛙,青蛙在我手里扭来扭去想要逃走,但是抓得紧紧的。等我想放他走的时候,我才会松开手。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我想学会阅读——这个小想法就像鱼一样,在我的脑子里自由地游来游去,我愿与想多久就想多久。
晚上回到镇里,煤矿工们、船夫们、樵夫们、都围坐在角落里,他们和我一样疲惫,可是却一直说个没完。

我看见一个人在大声地阅读报纸,顿时,我所有的疑虑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找到了希望,那个大声朗读的人和我一样,他的皮肤也是棕色的。
我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我的未来,我看到他的视线在报纸上移动,这时我好像也能看的懂那些黑色符号的意思,好像我也能阅读。好像每个人都正在听我阅读。想到这里,我紧紧握住了自己的手。

我要努力成为本地最会阅读的人,小孩子们都会围着我,而我要教会他们如何阅读。
但是,爸爸拍拍我的肩膀,约翰拉拉我的衬衫,说:“走吧”。他们都不明白我再想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我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本小书——颜色像夜空一样湛蓝,一天晚上,在我么的小木星的一角,妈妈把它从替人家洗烫的衣堆里抽出来,递给了我。
她没有说书是哪里来的,她不会阅读,但她知道这是一些被叫做“字母的东西。”她想,这可能是用来唱歌的,是印在纸上的一首歌。


我把那些符号画在地上,猜想他们应该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
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没有腿的人,却在试着跳跃,我学习阅读的想法会溜走,我不能坚持下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我能学会这件美妙的事,那该有多好啊,人们会多么尊重我啊!
可是我想象不出这些符号的音调,我感觉到铲盐巴留下的酸痛,我觉得我的梦想正在慢慢溜走。
我必须找到他—那个朗读报纸的人。


他教我唱这首“歌”—那些符号的发音。
我跳上跳下地唱着,我又喊又笑,就好像小溪边接受洗礼一样。我已经跳进了另一个世界里,我得救了!

但是我还想知道更多。“请多告诉我一些吧!”我说。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他按照发音,把我的名字写在地上。

阅读心得:
是的,正如他所愿,这一生他都没离开过阅读,卜克·华盛顿也正是通过阅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不是说做一个装盐工不好,自食其力的人都值得敬重。只是当我们想成为另一个模样的时候,我们去为了梦想努力了吗?如果我问思远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时,他肯定会回答我:不用上学,有好多拼装玩具。但我想,在某一些时刻,他会被深藏于自己内心的声音打动,而告诉我:我最想做的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声音,都有这样的梦想,实现这种梦想的方式有很多,阅读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很有效的方式之一。
阅读是怎样改变一个人的呢?让我们来读读高尔基的这段记述吧:
有一天,(斯杰潘·列申)对我讲了—段令人难忘的话:“当然,这些事你还不可能全懂,不过应该懂得那些最主要的:琐碎的事儿太多了,谁要是陷在这里边,那就出不来了。也就是说,没啥出路了!琐事缠身哪,懂吗?”这番话有如一股活命的清泉,注入我的心田,我仿佛恍然大悟了。事实上,我周围的生活确实是卑微的,尽是打架、放荡、偷鸡摸狗和骂街。我曾这样想,人们之所以老是骂街,大概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听的话和干净的话可讲吧。书籍不断地在我面前展现着新的世界。……我读得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接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我看到,有些人比我生活得更坏,更艰苦,这使我得到了一点安慰,使我不愿同丑恶的现实妥协。我也看到,有些人善于使生活过得有意义,过得愉快,这是我周围的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大家都在受苦,都对生活感到不满,都在寻求美好的东西,于是,他们彼此接近,互相了解了。书籍使整个大地、整个世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每一本书都好像是用符号和文字刻印在纸上的一颗心灵,每当我的眼睛和理智接触到这些符号和文字,它们顿时充满了生气。”
阅读就是通向新世界的路,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去读书吧。去做最想做的事,去成为最想成为的人。正如这本书的翻译者梅子涵老师的推荐语题目一样——《我们都提着这盏灯》:
这是一个穷人孩子的心愿。这是一个想认字,想学会阅读的故事。这样的心愿也许很多很多的人都有,可是因为它现在是属于一个穷孩子的,所以就容易显得耀眼,分外打动人心。又因为它被放进了文学的故事里,被绘画表达出来了,所以就愈加有了诗意的触动,还萦绕起了哲学的意味。
这是一个站在雪白的盐堆面前的孩子。
你看他就那么站着。
他只要把桶装满就可以。
每天装啊装啊。
吃饭,睡觉,明天继续装满。
他的一生的每一天就这样照旧度过。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在度过。他的哥哥好像也只得这样度过。
可是这个站在盐堆前的孩子心里是在想着别的。想着盐以外,想着每天的活儿和装满木桶以外,想着饥饿的感觉和一日三餐以外,想着父辈们的习以为常以外,所以他就想出愿望来了。
书里的每天的行走,那一盏亮着的灯,是这个孩子提在手里的。
他提着灯,走在路上,走向盐场,走往生活。
这一盏灯,因为是一个故事里的孩子提着的,一本文学的书里的有心愿的孩子提着,
所以这一盏灯就有了意味,有了意思,成为象征。是的,这一盏灯,正是这个孩子的那个愿望。
那个站在车上的朗读报纸的人,他身边也有灯。灯也就是知识、文字、书。
灯在这个故事里是从头到尾的。从头到尾地闪着亮光和照耀四周,从头到尾地把心里的表情映出,把脸上的表情照亮。它属于里面,它也拎在外面。我们看得清它在外面,也要看得清它在里面。在一个这样的文学故事里,总是能看见一盏明亮的灯点着,我们就应当知道,那个人,那个孩子的心里也有灯。
一盏灯,是可以读出很多的意思的。有诗的意思,还有哲学的意思。它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故事里的,它属于所有人。它也许不像这个黑人的孩子是那么的迫切,日日念叨,但是它应该成为所有人的生命里的念叨和梦景。它至少在梦里亮起过的。这个孩子的妈妈应该就是亮起过的。要不然,替別人洗衣服的,不认识字的女人,怎么会取出了一本书,用最庄重的姿势和表情交给儿子?这是哪儿来的一本书呢?洗衣服的时候捡到的吗?她根本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她藏起来了。因为她有过梦境。她手上端着的是一个梦。她递给儿子的是梦。一个穷人的家里,也是会递交这样的梦的。旁边的父兄们,他们的眼睛和笑容,也都为这梦而绽放。一个穷人的家里的晚上,餐桌前,屋子里,因为一本书的端起,递给,因为一个这样的梦,就如此的温暖、飞扬、灿烂了,如此的诗意、柔和、幸福无限了——它们都在书里的图中。
图画书的图里,总有那么多文字间不叙述的意思、心情、远处的伸展、高度的到达。看着图,不要很快翻过去,读图画书,要有读图画书的样子,要有合适的姿势和速度,要有在图里的地上踱步和空中飞翔的热情。那么文字没有叙述,图里却有的很多和丰富,就可能出现,就可以是你的了。书里有些什么,图里有些什么,都不是它一定有的,而是应随了阅读诞生的。图的意义和文字故事的意义一样,活跃在阅读里,也死在阅读里。一本非常好的书死了,
是阅读的哀伤,是阅读的人的悲。一本很糟糕的书,一个那么平庸的写作人,却分外红艳艳,那也是哀伤,也是悲。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
我们要像这个叫Booker的孩子一样,把阅读当成那么大的一个心愿,那么有份量的一种请求,那么烂漫的心满意足,你看看Booker看着那位棕色先生在地上写出字来的时候的神情荡漾!你看看最后的那一页里的烂漫和盛开!
有Booker这样的眼睛,那么一本书里、一幅图里的应有尽有,几乎就都可以看见了,味道就都能留在心里。
人的有些心愿是伟大的。有些机会是珍贵的。要握住。握得非常紧。于是也就握住了尊严。握住了在这个世界里你应该有的座位。握住了至高无上的优良的生命感觉。握住了很多年很多年的像像样样的日子。
记住这个孩子的这个简简单单、可是却诗意缤纷的故事。
最好也记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
那个孩子的荡漾和笑脸,也是我的。
卜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 1856─1915)。 跟奥巴马一样是黑白混血儿,他的父亲是庄园主人(白人),母亲则是黑奴,他出生于维吉尼亚州,从小就跟着母亲,因而他也是一名小黑奴。9岁时随母亲迁往西弗吉尼亚州与黑人继父同住,并在盐场从事粗重工作,当时南北战争已结束,黑奴获得解放,但绝大多数的黑人仍属文盲,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求知若渴的卜克•华盛顿,却凭着毅力而得以学习阅读及写字,后来进入学院及大学获致学位,并极力为黑人发声争取人权,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黑人。在1895年于乔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发表了《亚特兰大种族和解声明》(Atlanta
Compromise)的演说、1901年出版自传《Up From
Slavery》(中文本译为:《没有时间怨恨》,该书深具影响力,至今仍常在一些所谓世纪百大书单上名列前茅。)
名人链接:
前一篇:节气花事之梅(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