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Ezra Jack Keats(1916-1983)

(2017-06-15 22:27:25)
标签:

艾兹拉·杰克·季兹

《彼得的椅子》

《下雪天》

分类: 绘大师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文化是不分国界的。
       让今天再次对这句话产生共鸣的是这位绘本大师:艾兹拉·杰克·季兹。他创作的一本绘本在今天的中国一定能引起很多讨论和启发,这就是《彼得的椅子》。
       一本关于家有二宝的绘本。
       伴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三十五岁好像已经不能算是生产的高龄,四十多岁怀孕生娃也不再高危。大家见面,习惯性地就从房子聊到孩子,然后就会互相询问:准备要二宝吗?有的还在观望,有的正在待产,有的已经左拥右抱实现目标了。十几岁的哥哥姐姐,带着个流着口水的弟弟妹妹,那镜头很美。只是不知道在心底大宝会不会有一些忧伤,而家庭是不是多了些暗流?去年有个新闻,关于大宝杀了二宝的。很惊悚,很暴力,很不可思议,但又很该被理解。
        说到理解,还是龙应台的文字写得生动,一起来读这一段选自《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文字吧: 
        卧房黑着,妈妈捻亮了灯,赫然发现安安蜷曲在被子里头,脸埋在枕头上,只露出一点脑后的头发。 
        生病了吗?妈妈坐到床 上,掀开被子,把孩子扳过来。 
        安安一脸的眼泪。枕头也是湿的。 
      “怎么了?”妈妈惊异地问。 
        不说话。新的泪水又沁沁涌出来。 
      “到底怎么了?你说话呀!” 
         摇摇头,不说话,一脸倔强。 
         妈妈就知道了,现在需要的不是语言。她把安安抱起来,搂在怀里,像搂一个婴儿一样。安安的头靠在妈妈肩上,胸贴着妈妈的胸。安静着。 
         过了一会儿,妈妈轻声说:“现在可以说了吗?谁对你不起了?” 
         安安坐直身子,揉揉眼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啦!只是看到你刚刚去抱弟弟那个样子,你一直在亲他,看着他笑……我觉得你比较爱弟弟……” 
          妈妈斜睇着安安,半笑不笑地说: 
       “你现在还这么觉得吗?” 
         安安潮湿的眼睛微微笑了,把头埋在母亲颈间,紧紧紧紧地搂着。 

         你会觉得这孩子矫情吗?这是他真实的恐惧啊:有人分走了爸爸妈妈给我的爱,我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了。其实,这何止是孩子的恐惧呢?成人不也如此吗?我们总是渴望更多的爱,谁愿意和别人分享私密的情感呢,尤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
         如果做父母的知道这一点,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处理大宝的情绪,而大宝也才能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哥哥或姐姐该有的样子。《彼得的椅子》讲述的也就是这种懂得,这种成长。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梅子涵老师在给这本绘本写推荐语时拟写的标题是《白的黄的粉红的》,他说这是一本从头到尾明亮、明媚、鲜鲜艳艳的书。也有人说,这本书有三个色系:粉色是妹妹的世界,柔和娇嫩;蓝色是彼得的世界,忧伤纯净;黄色是父母的世界,温暖明亮。总之,这是一本治愈系绘本,用鲜明的色彩治愈着孩子的恐慌,也治愈者家长的恐惧。
         只要有爱,有什么是不能治愈的呢? 你看这一幕:
       “嗨,彼得,”爸爸叫他,“要不要帮爸爸把妹妹的高脚椅漆一漆?”
      “那是我的高脚椅。”彼得小声的说。
        因为有爱,你应该读懂孩子的矫情。梅子涵老师说:“彼得是天真,是可爱,我们根本不要把彼得心里想的那些,彼得拿起他的蓝椅子离家出走,看成是一个孩子身上的缺点。这些都不是什么缺点,而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的心情,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孩子心里的干干净净的想法。”
         因为有爱,彼得爸爸妈妈的做法才那么有效。 看彼得爸爸说的话是像朋友一样,是询问的语气,你可以选择是或者不是,一切完全凭借自愿 。妈妈也是这样啊,“离家出走”彼得她并没有勃然大怒,还是很柔和的对小彼得说:“今天午餐有很特别的菜,你要不要回来,跟我们一块吃? ”吃,是吸引孩子的一大利器吧,每个孩子当饥肠辘辘的时候都抗拒不了吃的诱惑吧!尤其是很特别的菜,哇,妈妈的话术好高明啊!一下子彼得的意志就土崩瓦解了!
       因为有爱,彼得才能那么自然而然地长大了。在他坐不进自己的小椅子的时候,他才明白长大原来是这样的。舍得。长大就是有舍有得的过程。彼得顿悟了这个道理,所以,当他重新回到家,他这样做的:
       彼得坐在大人的椅子上,爸爸坐在他的旁边。
     “爸爸,”彼得说,“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的,给苏西坐吧。”
       是不是要由衷地为彼得鼓掌?正如梅子涵老师说的那样:
  读这样的故事,读这样的故事里的孩子,我们总看见了“欣赏”,看得见书中没有出现的那个写书人的温柔、喜爱的眼睛。他们温柔、喜爱地看着孩子,欣赏着童年,所以他们能写得出这样的可爱,他们画出的孩子的眼睛里全是干干净净的幼稚,而没有一点点歪斜。 
       干净的,这是与皮肤色彩无关的特质。不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黑种人,从心灵的纯净度而言都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彼得这样一个黑人小孩做了故事的主角,并成了一系列绘本的主角,而且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爱。而且还是一个由白人作家创作的角色。
        艾兹拉•杰克•季兹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美国土著。虽然他出生在美国,但他的父母都是波兰出生的犹太人,因为遭到迫害移民到了美国。他的故事其实很励志。当时正值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无数家庭陷入贫困中,艾拉兹一家也艰难度日。他小时候就喜欢涂鸦,常常把道路或是墙当成画布。他的母亲欣赏儿子的才华,但是他当咖啡店服务员的父亲深知生活艰辛,非常担心从事艺术无法维生,所以希望儿子去学一些实际的技能。1934年他高中毕业后,虽然得到了艺术学校的奖学金,但因为父亲突然过世,他只好放弃,一边打工一边自学。1942年他应征入伍,战后曾去巴黎做过一年的绘画之旅。回国后,靠画商业广告画为生。他的插画作品后来出现在报刊杂志以及几本畅销书的封面上。他为一本小书绘制的封面插画在第五大道的一家书店里展出。 克罗韦尔柯里尔出版公司的总编伊丽莎白•莱利看到艾拉兹的插画后,邀请他为他们公司出版的童书画插画。 从此,绘本界迎来又一位大师。他一生创作了绘本85本!
       在不知什么机缘下,他有一天从在四十年代收藏的从《生活杂志》上剪下来的几幅照片。照片描绘的是一个黑人小男孩接受疫苗注射前的模样。后来他回忆道,“几年前我从杂志上剪下了黑人小孩的照片,然后把它们贴在工作室的墙上。在绘画时,我常常抬起头看他,我喜欢看着他。终于他成为了我的图画书的主角。”
       但这时这个黑人小男孩还不是长大了的彼得,而是《下雪天》里那个天真的男孩彼得。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绘大师:【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wbr> <wbr>Ezra <wbr>Jack <wbr>Keats(1916-1983)

         小男孩彼得一觉醒来,朝窗外一望,发现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他穿上了一件红色的雨衣,走进冰天雪地里。他嘎吱嘎吱地在雪地里踏出一行行脚印,用脚丫在雪地里划线,又抓起树枝拍打树上的雪。他堆起了雪人,躺在雪地里摆手摆脚做出带翅膀的天使。他爬上雪堆,又滑下去,仿佛那是高高的雪山。他多想在雪地里一直玩下去,但是他知道妈妈在家里等着他呢,于是他捏出一个雪球,藏进口袋里,回到了温暖的家里。他一直想着雪地里的那些好玩的事儿。当他想掏出那个藏在口袋里的雪球时,却发现雪球不见了,他好伤心。但是小小的伤心事很快就没影了,因为当他又一觉醒来时,屋外的雪依旧下个不停,他依旧可以开心地跑到深深的雪地里。皑皑的白雪地里,一个红色的身影跑啊,跳啊……

       这真的是一本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可是就是这本宁静安详、充满了童趣的小书为艾兹拉• 杰克• 季兹赢得了1963年的凯迪克奖并得到了这样的评语——“没有一本图画书像《下雪天》一样描绘了第一场雪带来的神奇世界。它展现了一个孩子对新世界的好奇之心,以及永葆好奇的美好愿望。”
        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赋,也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作为大人回头看这种好奇会觉得迷惘和困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呢?而我们忘了当年的自己一定也是这般打量世界,在各种尝试中体验成长。而且,那么容易满足。
      在雪地上踩出不同方向的小脚印,用小树枝打树上的雪,看大哥哥们打雪仗,做个微笑的雪人,在口袋里放个雪球回家……所有这些下雪天的乐趣,小孩子的眼睛最容易发现,也最容易从中得到快乐。这种对童趣的描绘让我想起了另一本绘本《风喜欢和我玩》。它们都在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向孩子与成人展示幸福的内核:幸福与金钱物质无关,与自得其乐的能力有关。想想我们小时候,玩泥巴的快乐吧,那时我们更接近幸福。
       小彼得得到了大家深深的喜爱。有一次,季兹在图书馆看到一位黑人小孩正在读《下雪天》,他听见那位黑人小孩说:“我在里面耶!”,这句话触动了他,决定让小彼得蜕变成青少年。彼得是Keats笔下最红的主角,约有6本书以他为故事中心。 这就是黑人小孩彼得的由来,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彼得“系列【《彼得的口哨》(Whistle for Willie,1964)、《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彼得的信》(A Letter to Amy,1968)、《彼得的眼镜》(Goggles,1969)】的由来。
        绘本无国界,因为它们始终传达着普世的价值观——对完美生活的向往。生活一定有缺陷和缺憾,但谁能阻止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呢?艾兹拉·杰克·季兹一生未婚,但他说彼得就是他的孩子。我们相信,在绘本的世界里,季兹一生完美圆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