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是自闭症吗?
(2015-02-11 11:26:34)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自闭症家庭康复训练 |
因为时差关系,北美妈妈们沟通的时候,东半球正是午夜。我比较喜欢看各位妈妈们的聊天,虽说参与不多,但看着看着,也是醉了。
前几天,群里一位妈妈聊到钱钟书,认为他自闭。那天失眠,本想跟进去插话,但一提笔就刹不住车,所以干脆写一篇文章抛砖引玉,欢迎拍砖!
先扯点题外话。《我们仨》是杨绛2003年的作品,她用含蓄节制的文字描述跟钱钟书和钱媛的悲喜欢欣。钱钟书是近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中国近现代文化最繁荣时期的国学大师、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等,如章太炎、王国维、张爱玲、沈从文(还有不少,不一一例举),我认为他们同钱钟书一样,其共同特点都在于一般能力弱而特殊能力超群。
我们都知道,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特殊能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我认为很多大成者之所以特殊能力超群而一般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自我训练的结果。我非常喜欢牙买加人后裔、加拿大长大、现居纽约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写的《异类》(《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概念,叫“1万小时定律”。他指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变成专家”,可见后天自我训练的重要。正因为钱钟书们敏锐地捕捉到自身的天赋异禀和某些不均衡特质,不断进行自我训练,让他们的一般能力转变成特殊能力,才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或许他们也会意识到自身一般能力方面的某些缺陷,如果及时地进行有意识的纠正是不会极端的,但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自己钟爱的事情上,经年累月地专注、坚持,无意中通过后天的自我训练放大了这种极端,所以在我们普遍认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他们才显得那么弱智和不通情理。
在我看来,一般能力弱只是自闭的某一个特征,但一般能力弱绝不代表自闭。天宝.格兰丁(Tample
基因的突变让我们的孩子注定跟普通孩子不同。他们也许正是一般能力弱,特殊能力强的一个群体,但他们的特殊能力被异于常人的表象所遮蔽。作为他们的家长,我们更多时候是按照社会对普通人的要求来塑造我们的孩子,拼命让他们掌握一些他们本不喜欢的技能,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入普通人的社会,但我们有可能忽视孩子自身的天分和特殊能力的种子。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对儿童自闭症提出新见解。文章指出,自闭症可以理解为儿童智力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理解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理解他人的能力,但由于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图的能力,因此就像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鱼一样,如果把他们放进适合的环境中,他们会非常自如。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做到降低对他们难以迅速提高的一般能力的要求,用我们万分的耐心去挖掘他们身上特殊能力的因子并努力进行培育?
在北美妈妈们聊到钱钟书的那晚,我正巧重温《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数学天才约翰.福布斯.纳什在深爱他的妻子的帮助下,与精神分裂症顽强斗争,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意志的力量,终于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独占鳌头。若干年后,是否我们中间的某个A娃也能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训练,发展出强大的特殊能力而终成大家呢?
我们期待并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