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干预方法——《地板时光》之我见
(2015-01-14 14:20:04)
标签:
情感教育育儿 |
分类: 自闭症家庭康复训练 |
刚刚看完格林斯潘的《地板时光》,有一些感想。
格林斯潘把自闭症视为感觉信息加工困难,例如听觉理解、感觉调节、动作计划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阻碍个体的社会性、沟通能力以及认知技能等方面的正常发育。他同时认为,没有人际关系的滋养,大脑和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地板时光主要是帮助自闭症儿童解决感觉信息加工困难的问题,从而建立与家庭伙伴的情感联系。他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了六个基本阶段和三个高级阶段。立足自闭症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以正常儿童的发展顺序,帮助自闭症儿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步提升发展等级。他将语言、社会参与和游戏视为儿童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优先目标,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训练,创造一种支持家庭成员情绪和智能发展的家庭模式。
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就是和孩子在地板上进行活动,每次20分钟,每天坚持8次左右。“地板时光”要求围绕孩子的兴趣点,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的任务是促进儿童的情感互动,积极耐心地维持儿童的注意力和积极情感,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诱导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思维的整合和语言的交流。
相比ABA,地板时光无疑是自闭症干预领域的一大突破。从ABA到地板时光,折射出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心理学发展路径。ABA的原理更多来源于华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调刺激,讲究控制,通过条件反射来建立行为结果。而地板时光的原理我认为更多来源于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尊重、价值、创造力、自我实现、潜能的发挥等等无不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地板时光讲究一切干预行为要建立在充分关注特定儿童的心理体验,尊重他们的情感抒发,把他们看做一个有自主思维的独立人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孩子亲密的互动游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相较地板时光,ABA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训练,教学方式采取的是回合式教学,将技能分解成最小单位,一步一步地干预与练习。ABA强调重复刺激、强化和泛化,在一定程度上对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起到的正面促进的效果。但ABA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干预的效果只针对在特定场所的训练行为,孩子没有反应迁移,也就是没有泛化的能力。因此会造成孩子反应的机械化,活动自发性缺乏及较严重的对辅助的依赖。近几年,美国的自闭症专家呼吁“应该选择性使用ABA”。而地板时光则是充分尊重了孩子游戏的天性,以开放式教学为原则,变孩子被动接收为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沟通,大大提高了自闭症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激发他们巨大的潜能。
当然,地板时光对家长或训练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怎样才能不断吸引并维持孩子的注意力和积极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采取有效方式启发孩子的自主思维并促成有效沟通。有很多训练技巧需要不断摸索、积累与总结,家长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韧性,干预行为会难以为继。“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瓢水”,我想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在地板时光尚未普及的时候,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是采用ABA的干预方式,在把握ABA干预训练的精髓,同时有意识地弥补其缺陷的前提下,也有很多康复得不错的例子。科学就是这样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因为自闭症专业书籍有限,我们最先接触到ABA,只能用ABA的方法来干预训练孩子。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落后,但还是为孩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认知和一定的语言基础。然而孩子思维的被动性、依赖性以及处理问题缺乏弹性的特点根深蒂固,智慧的火苗时隐时现。《地板时光》是2014年8月份刚刚在国内出版发行的,而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则是2014年年底才开始,但是它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吸收地板时光的精髓,想方设法让孩子智慧的火苗蔓延成火焰,让孩子以更加弹性的情绪和心智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