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6-07-17 10:57:36)
标签:
导学案 |
导学案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吴小琴
学案导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它给学生提供导学、助学,改变了教师师的授课的随意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在这几个月的实践操作中,也发现了几点问题,提出来思考。
一、在导学案的编写上,现在的导学案内容偏多,学生觉得负担有点重。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设计方面一定体现导学案“导”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导学案中还应包含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导学案既不是练习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应求精而不在多。
二、导学案的使用问题:
从教师方面
1. 对导学案使用要进行指导,而不仅仅是发下去,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将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要及时对学案进行批阅,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学生预习完成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批阅,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以便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我们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让学生预习,这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很重视这一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却会流于形式。在对导学案的处理上,我们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别。我做过两个对比试验:把预习题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预习。上课之前把做的导学案收上来,认真批阅,就会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集中性的问题,再发到学生手中,他们也会根据老师的批阅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课堂教学中就很有针对性,效率就高;如果不收上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差一些,而且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抓住突出性问题,效率就低。所以,老师要做好课前抽查,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感到不认真预习、完成作业不行。
3、在课堂使用时,要多种方式、灵活处理。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只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能当“甩手掌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
第一、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1)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2)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3)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
第二、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2)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3)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4、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从学生方面
1、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2、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单纯的习题集来使用,否则就降低了导学案的功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基础和课后拓展,学生完成的比较认真,但对课内的探究题不下功夫。起不到对教材充分预习的效果,也必然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3、重视课堂处理完后对导学案的使用。处理完后不能束之高阁。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收获。(2)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3)经常做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积累,找寻规律,提高自己。(4)对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定期的巩固复习, “温故而知新”。
最后,“导学案”在设计上已充分考虑到了全体同学的情况,但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尽相同,预习能力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导学案”的实施中,总会有同学的预习不尽如人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同学还不能很好掌握“导学案”上的有关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后及时补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