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的区别

(2014-10-24 15:11:02)
标签:

釉下彩

瓷器

釉面

青花

高温

 

http://s15/bmiddle/005Pru6Sgy6N40WEL94ce&690



瓷器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什么是釉?釉是一种魄力态物质,把釉施在陶瓷坯体上,经过窑炉,可以使陶瓷产品获得一层有光泽不吸水的表面,也就是水,没有上釉的陶瓷,烧成后表面会比较粗糙,无光泽,如紫砂陶。 

一、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是中低温品种之一,指在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后,在经过中低温烤烧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上,故名釉上彩。

釉上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炉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受酸性食物侵蚀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种有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描金等。

釉上彩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

釉上彩的特点 

成熟于明代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胎釉和青花、斗彩(釉上和釉下复合彩,后文介绍)相似;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发展过程上粉彩在金代确定,成熟与明代,到了清代康熙和雍正时期,发展达到高峰,此时制作工艺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并且有相比于明代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

 


二、什么是釉下彩?
釉下彩是高温品种之一,指用彩料在坯体上用各种方法直接施以各种高温颜色彩料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一种品种。他的特点在于永不会磨损,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 

釉下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的发展历程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釉下彩的特点: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 

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

显得晶莹透亮。

区别于釉上彩,只需烧制一次,而且彩绘是在釉的下层。细致分类有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

1、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就是周董唱的青花瓷,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最大特征就是白地蓝花,还具有着色

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发展历程来看,唐代实现,成熟于元代景德镇湖田窑,清代发展到了顶峰。最著名的是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用国产

浙江料,呈纯粹的蓝,极为艳丽,青花浓淡层次多,能画出中国画的渲染效果。 

2、釉里红:釉里红瓷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3、釉下五彩: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黑、蓝、红、褐、绿五种高火釉下彩颜料,醴陵从此烧制出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没想到釉下彩绘这么难。

釉下彩陶瓷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上彩色,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特点与不受磨损,用不褪,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是瓷器中的上品。 

三、什么是釉中彩?

在 已经烧成好的白胎上进行特殊的釉中彩料的彩绘,入高温窑,在烧成温度1060-1250摄氏度,烧成时间90-100分钟,在高温环境中,表面釉层软化熔融,使釉中彩料沉降入表面釉层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从而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

釉中彩的发展历程

尽管《中国古陶瓷图典》没有把“釉中彩”同“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并列成类,但实际上已经承认“釉中彩”的存在事实并且使用了 “釉中彩”这个概念。书中关于褐彩、褐绿彩和白釉绿彩的条目中,分别介绍了唐代四川邛崃窑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中褐彩”、“釉中褐绿彩”、和“釉中绿彩”等特色品种。这就说明“釉中彩”这类彩瓷早在唐代已经创烧成功,成为正式的产品。

民国后,据有关资料介绍,大约上世纪20年代国内已经出现了高温釉中彩工艺。而笔者两人在20044月到景德镇考察时,年近70的瓷绘老艺人江汉先生介绍说,釉中彩技术湖南醴陵制瓷业比景德镇要早,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派到醴陵学习时才知道并学会了这种施彩工艺方法。

釉中彩的特点

釉中彩陶瓷的彩烧温度达到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所覆盖。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 (镉)溶出量较安全。釉中彩是类似于釉下五彩的绘花和贴花,其制作工艺是将上完釉的坯体经800度低温素烧,然后在这种半成品上彩绘声绘色,接着在花面上喷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从表面看,彩在釉下,实质是夹在两层釉中间,所以叫釉中彩。直观地解释,釉中彩中的层次关系是按照由外到内“釉——彩——釉——胎”,彩夹在釉之间,故得名。但在清代一种叫做“豇豆红”的陶瓷就是使用了类似的技术。

另外还有另外一种釉中彩,称为“烧成性釉中彩”。其实就是釉上彩,但在烧制中彩料沉入釉中,彩料跟釉混合,这种釉中彩的晕散效果更加显著。图中的彩绘是一副国画,“烧制型釉中彩”很好地表现出了国画晕散的特点。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的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

釉上彩陶瓷是将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高温烤烧而成的产品。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如果用手触摸,制品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上彩是中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它是指在烧好的素坯上彩绘,再经中低温烘烤而成,因彩色附着于釉面之上而得名,此类瓷器,因微量含毒,故不推荐做餐具使用。

釉下彩是用不着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上彩色,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它的突出特点与不受磨损,用不褪,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是瓷器中的上品。

釉下彩瓷和釉中彩瓷器的区别 

1釉下彩瓷和釉中彩瓷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釉下彩瓷器的施彩纹饰部分不凸出釉面,有的甚至下凹。这是因为彩料绘于胎面被吸附,并且罩釉时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所致。而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彩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1.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的釉面施彩,则在高温熔融作用和大气压力作用下,彩料沉入釉中后彩器釉面均匀平整,无凸起现象。2.若在浓度相对较高、瓷釉釉汁高温粘试较大,从而熔融后流动性小的乳浊釉面施彩,则烧成时窑温虽能达到胎体瓷化和釉层玻化要求,但釉面不易流动匀平,因而彩料及其周围的釉面多多少少都有凸起现象。巩县窑 唐青花使用的是流动性较大的石灰釉,青花纹饰部分一般不凸起,但在有的标本中也发现有凸起现象。

2釉下青花除进口苏麻离青料和回青料因特殊成份问题,浓重处烧制过程容易晕散,国产青料窑温过高时容易晕散外,在胎与彩料相互吸附力和彩料自身凝聚力的双重作用下,一般都蓝白界线分明,一面十分清晰。而釉中彩因彩料缺少与胎体的吸附力,在熔融状态下向釉中沉降的过程中,彩料外围分子极易被熔融运动着的釉质中上升气泡扯离开来,造成边界不清的晕散状态,同时往往把纹饰笔道两旁、特别是距离相近的笔道间的白釉染成淡蓝色或其他颜色。这种晕散是釉中彩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也是辨认釉中彩的重要特点之一,唐代巩县窑亚高温釉中彩蓝彩瓷器和低温釉中彩陶器都具有这种特点。

色釉瓷:色釉瓷是在陶瓷的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蓝色、豆青色等。 

白瓷: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这种制品在市场上的销量一般不大。 

以上几种装饰方式比较起来,釉下彩多以传统的青花和青花玲珑为主,色彩比较单调,价格适中;釉中彩色彩比釉下彩丰富,产品档次较高,但工艺要求严格,且成本高,售价也高,釉上彩陶瓷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却表面平滑性低,加工方便,因此成本也相应较低。 

以上不同的装饰方式,除其艺术效果不同外,主要区别还在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上。其中釉中彩、釉下彩和绝大部分的色釉瓷、白瓷的铅、镉含量是很低的,而釉上彩如果在陶瓷花纸加工时使用了劣质颜料,或在花面设计上对含铅、镉高的颜料用量过大,或烤烧时温度、通风条件不够,则很容易引起铅、镉溶出量超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