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思绪,整装待发——2024暑期经历细述
(2024-08-27 16:40:59)
标签:
随笔 |
分类: 生活随笔 |
暑假已接近尾声,这个暑假,不是在陪娃,就是在生病。陪娃是常态,生病是意外。
学习路上
七月的一个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培训班的路上奔波,孩子上画画课,游泳课。半个月的陪伴,还好,已经顺利学会游泳,也不再那么害怕水,可以从跳台从容地跳下去,而且还很享受这个过程。女儿上完了画画继续上小初衔接,说是小初衔接,更有些倾向于有人帮忙照看半天娃,学的内容不太多,总体来说偏基础,不过还是增长了一下见识,大概了解了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
必要动作
趁着女儿上衔接班的间隙,我带着二娃回了趟娘家,不管有事没事,不管时间长短,总要回去一趟,看看山水,看看亲人。那几天气温还好,毕竟是在夏天,还不是最热的时刻。来回一共花费了5天,天气炎热,大多数时候都宅在家里,帮妈妈带弟弟的孩子。刚好碰上收获玉米的时节,早上的时光,是干活的时候,大家都趁着凉快点干农活,父母也是,趁着我在的时候把地里的玉米收回来,小孩醒得真早,早晨五六点便醒来,找不到大人就开始哭,这时我就只有醒来,赶紧把他抱下楼去,不然就要吵醒其他两个小孩。
趁着两个大太阳,两天时间,我和我爸就把所有的玉米棒子变成了玉米粒,当然,这当中还是借助了机械,如果是以前人工的时候,要用解放牌胶鞋底来搓,不搓个几天是完成不了的。第一天我们的速度很慢,期间孩子还跑来帮忙,第二天我们就很快了,找准了方法,速度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虽然还是汗水长流,但我们都搭了一张毛巾在肩上,多的时候就擦一下。仅仅在晚饭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搞定,还能够有时间悠闲地去转转路。
旅行时光
在生日的那天从娘家回到家中,不知不觉又长了一岁,离退休又近了一年。在家待了一天,又带着孩子外出奔波,去了女儿心心念念的南京(另篇详述)。
从南京回来,因为前期就觉得身体不适,就去医院做了检查。果不其然,只有手术治疗,在家休养。所以八月的这个月,是宅家的一个月,是追剧的一个月,也是阅读的一个月,巨热的一个月。
因为生病,几乎整个八月份都待在家里,眼看着开学在即,又带着孩子去成都玩了两天,打卡了成都科幻馆、成都博物馆,在科幻馆里意外听了一场讲座,作为物理老师,电鳗是电学学习中必然要提及的生物,专家在科幻讲座中提及,无疑增加了亲切感,也了解了一些典故,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融入。回来就躺了一天一夜,其实行程并不打紧,但确实身感疲惫。
书山有路
看了李镇西的《教育的100种可能》,本来这套书是上下册两本,结果我就找到了一本,另一本怎么也找不到。在写此文的时候,无意中抬头,又看到了书架上的另外一本(下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题目有些夸张,并不是100个不同故事,其实就是记录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起于学校,延于生活,终于久长。这份情生动而自然,朴实而无华,我时常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着,有些故事甚至读了好几遍,深深地被文中内容所感染。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相处的每个瞬间都那么唯美。每个学生不同,学生的人生轨迹也不同,但在各行各业种都尽情地绽放着。花不同,花期也不同,有的人读书的时候就崭露头角,有的人参加了工作才大器晚成。但不管是哪一种人生,李老师都平等相待,用浓浓的师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既是班训,也变成了许多学生的人生格言,用行动收获认知,用认知指引生活,用心守护,静待花开。
此外还看了《教育的情调》《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发现其中描述的很多教育情景都似曾相识,果然教育都是相通的,但人家的处理方式和我的处理方式就大不一样了,当然结果也就不同,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些良策机制。近两天在书店看了余华的《第七天》,他从主角杨飞死后的角度通过七天去回忆与自己有交集的点点滴滴,杨飞是一个火车上出身的孩子,其生母在火车上上厕所时不趁掉落到铁轨上,被善良的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不惜牺牲掉自己的婚姻、家庭,含辛茹苦将其养育成人。其间经历工作、爱情、邻里、与生母重逢等一系列事件,最后养父得了癌症,倾其所有为其治疗,最后养父离家出走,顽疾而终。
昨晚偶然看到了万维钢的《拐点》,讲的是chatGPT的发展史,觉得还有点意思,准备去继续看。以前了解的AI,最多只晓得它的含义,人工智能,书中的GPT更类似于人的大脑,GPT的发展应用,更多地是完善和丰富用户头脑,找准用户想要的,最后呈现的必然就是完美之作。
网络充电
这个假期又在进行暑假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最美教师获得者华雨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在她之前,我总认为像这种荣誉称号几乎就是终身成就奖了,结果这个女孩还是90后,参加工作才12年,但看了她的事迹后,才终于知道这个女孩当之无愧。
临近开学,又接到通知要在钉钉上进行网络培训。作为教师,师德是永恒的话题,而师爱是魂。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因人而异的教育故事。作为教师,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那只是机械性的传授。
反思:有多少节课是教在黑板上的,有多少节是教在学生心里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生的主人,从单纯的讲授式变为网络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于漪大先生:实干——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
从教—乐教
荧屏相伴
这个假期陪着女儿看了几部电影《热辣滚烫》《长安三万里》《来福大酒店》《嫦娥奔月》……,都是在家里看的。惊叹于《热辣滚烫》中主角的毅力,“人生总要赢一次吧”,为了赢这一次,女主杜乐莹付出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最后哪怕没有真正地赢在赛场上,也真正地赢了自己。《长安三万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讲述,他的成长、他和李白之间的恩怨情仇,其间出现了很多唐诗,简直就是一幅唐诗百花图。也刷了好多短剧,个人更倾向于古装、穿越。剧情大致相同,但却不亦乐乎。
结语
两个月的假期,是一众眼中的羡慕,也是修护身心的良好时节,更是蓄力充电的佳期。不谈收获满满,此次经历也是独一无二。
暑假的欢快意犹未尽,开学的号角即将吹响。秋风袅袅,热辣无比。站在新的起点,整理思绪,重拾信心,为梦想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