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迷津渡到柳暗花明——读管建刚《我的语文观》有感
(2020-07-29 10:41:53)
标签:
干存惠 |
分类: 杏坛思绪 |
上个月初,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自杀了,她叫“缪可馨”,课堂上,她写了一篇课文《大圣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在结尾,她有感而发:社会里不乏伪君子,不要被他们蒙骗。而老师认为这充满负能量,于是批注告诫道:“传递正能量。”然后不断地修改,要求重写……后来具体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幕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发生了。
此事在网上发酵了很久,我惊叹于缪可馨作文结尾那段话所彰显出的敏锐的洞悉力。就是这样一句“童言无忌”的大实话,却被“正能量”的帽子给压死了。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我一直在思考:我的儿童作文教学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呢?
假期里,我一直在阅读管建刚老师的系列著作,从《一线教师》《一线表扬学》《教师成长的秘密》到《语文教学》,最后,在《我的语文观》这部著作里,我这个作文教学“小白”找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管老师以平实的语言,对作文教学从理论层次、应试角度到实践操作层面都做了系统地阐释。现在选取我感悟较深的几处与大家交流。
一、写“真话”还是“好话”
小学生不满丑陋和缺陷,他们义愤填膺,直言不讳,不讲分寸。管老师把学生在作文上的表现分成了四类:正才、奇才、鬼才、痞才。教师普遍重视“正才”,斜视“奇才”,睨视“鬼才”,狠狠打击“痞才”。他建议我们不要对作文里的看法、说法、语调上纲上线,因为作者的名字叫“儿童”。老师要向说真话、丑话的孩子致敬!如果缪可馨的真话能得到她的语文老师的正视,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如何引导孩子们写作时说真话呢?读了管老师的文字,我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先,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习作热情,让习作情感真实。其次,从每个孩子的潜能出发,鼓励他们勇于表达真情实感。
作前指导,“先教”的代表;作后讲评,“后教”的典型。先教后写,侧重教材;先写后教,侧重学生作文。前者以本为本,后者以生为本。教师不知作文教什么,那可以让学生先写,仔细看学生的作文,就知道教什么了。管老师倡议老师们至少要用三年时间,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作文的脉号清了、号准了,有行医经验了,才能取得教的资格。
三、“多写”还是“精写”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提到他在班级里创办《班级作文周报》,以此激发学生写的斗志。每个孩子一周写一篇,变作业为“投稿”。要想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一篇,须经过六次修改。马马虎虎写六篇,不如认认真真写一篇,竭尽全力改六次。语文教师要有办法使得学生想改、愿改、改不出来还想改。
四、“多就”还是“多改“
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陷入“挑刺强迫症”,一看到作业有点不对劲就想纠正,对于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批判多于欣赏,尤其是对后进生。管老师在书中给我开了一剂良方:优秀学生可“多改”,得了高分,不易自满。后进学生,不宜“多改”。中等生分情况:内敛的,可“少改”;张扬的,可“多改”;高分的,可“多改“;压分的,可”少改“;送自信的,可”少改“;送本事的,可“多改”。“多改”还是“少改”?看实效,灵活用。学生写了作文,一定要让他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读完管老师的语文观,一个心中有光,眼里有爱,妙语连珠,善于思考,坚持写作的一线教师形象跃然纸上。他让我在作文教学上,从月迷津渡变得柳暗花明,从迷惘踟蹰变得踏实坚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老师的教学秘籍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慢慢领悟,一一探寻,愿做一名为上好作文课而不再焦虑的青年教师。
与大家共勉,感谢您的聆听!